2021-4-9 | 生態建設論文
一、雅爾根楚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1依托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土地流轉,以集約化促進規模化
雅爾根楚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聯結合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合作經濟形式與市場要素充分對接,增強市場競爭力。2007年成立了呼倫貝爾是第一家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鳳鳴合作社。現有合作社47個,其中:種植業15個,入社農戶613戶,占全部農戶的20%。集中土地1442.67hm2,輻射帶動農戶1012戶,土地888hm2。養殖業專業合作社30個,入社農民367個人,帶動養殖戶326戶。當地農民依托各種專業合作社,實現土地集約經營,種植業呈現一定規模,產品市場競爭力得到提高。
2以機械化促進現代化,提高土地產出率,鞏固農業保穩定
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加快種植、田間管理、收割等生產環節的機械應用,提高農業產出率。整合項目資金,夯實農業基礎建設,重點解決截水排澇、旱田節水灌溉、中低產田改造等問題,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
3實施項目拉動,以規模化促進產業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立足實際進行項目設計,以項目為媒介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吸引資金,實施規模化經營,提高產業化水平。以天寶山產品加工廠為龍頭,對榛子、木耳、小笨雞等純天然綠色產品精深加工,統一標識,打造品牌,努力打入外埠市場。引進河北省平菇育繁客商,投資200萬元建設平菇育繁基地和加工項目,將帶動當地農民就業30人。同時,立足地區實際,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形成多元致富路子,確定了托牛所、野雞養殖、瘦肉型生豬養殖、笨雞養殖、絨山羊養殖、乳肉兼用型牛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特色養殖項目。
4開展技術培訓,推廣科技,提高農民素質
雅爾根楚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民發家致富的愿望強烈,但缺少相關技術,因此,辦事處通過邀請農業技術人員講授專業技術,現場技術指導和解答疑難問題。同時,挖掘土專家向農民傳授種養殖技術,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和養殖水平。同時,為轉移勞動力,通過組織勞務輸出和組織婦女開展家庭手工編織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建立勞務輸出基地2個,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1200余人,實現增收1000余萬元。
5以新型能源為平臺,推動農村生態建設
雅爾根楚滿語為“森林茂密的地方”,我們有義務維護其生態安全的責任。堅持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著眼點,積極開展沼氣開發利用推廣工作,推行“一池四改”(改水、改灶、改廁、改圈),發展循環經濟,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現有林業資源,做好經濟林有序開發,2009年完成“三北四期”面積106.67hm2,義務植樹15000株,荒山改造面積165.33hm2,推動了農村生態建設。
二、雅爾根楚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1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發展模式是新農村建設的立足點
新農村建設要在現有的基礎和條件下進行,新農村建設要在實踐中探索如何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與外界的融合,走一條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的道路。因此,新農村建設應該立足地區實際,因地制宜、選擇符合地區特色的發展模式。
2要形成政府主導,基礎黨組織和廣大農民積極參加,社會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動力機制
在雅爾根楚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明顯。辦事處黨政領導班子充分發揮了政策導向、組織領導、規劃設計和溝通協調作用。同時,農民主體作用顯著。依靠農民,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不斷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充分運用農民的智慧和熱情。雅爾根楚在謀劃發展中,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呼倫貝爾市第一個種植業專業合作組織就是五道溝農民自發組織建立。黎明村野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也是深入挖掘村民潛力,發揮農民特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正是積極順應廣大農民發家致富的強烈愿望,充分挖掘農民的智慧和熱情,雅爾根楚新農村建設顯示了生機和活力。
3組建專業合作社,加強土地流轉,加快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石
新農村建設需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中,第一條就是生產發展,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只有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生產,才能帶動產業的發展,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為改善農民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同時,帶動商貿、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推進新農村建設。
4培育內生機制和強化外在投入機制相結合,形成多多元投入機制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因此,要做好內生機制的培育工作,發展新農村產業、培育新型農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村內部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要在政府主導下,按照受益群眾拿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市場運作籌一點的辦法,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內外兼修,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本文作者:李毅 單位:內蒙古扎蘭屯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