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油畫創作論文
1油畫創作中的光
十七世紀開始,科學不斷的進步,人們對光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光的顏色,牛頓發現了光譜。藝術家們也開始探索在科學上的這一發現,不在因循守舊的只表現固有色而忽略了光照射下的環境色,印象派率先做了嘗試終于讓人們認識到繪畫中光的存在與地位,并且在一段時間內,光的表現遠遠的埋沒了物體本身的地位,占據了上風,那是光在繪畫中的一次解放性的變革。光在油畫中有兩大方面的具體體現:一是,光體現了物體的存在,也就是說有了光我們才能看見物體的輪廓、明暗、大小、質感,光與形體如影隨形。繪畫創作也是采用光來進行形體的塑造的,是通過對光線照射在物體上所造成的明暗變化來表現其立體感的。如果油畫只是表現一個物體的輪廓線,那么我們只能說這是在進行裝飾繪畫的創作稱不上是一幅畫的油畫,是二維的,平面的但如果表現明暗關系,光影效果,那么不僅增加了立體感且有另一番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讓觀賞者不自覺的發生視覺的錯覺,就好比最近幾年所流行的三維立體畫,使其身臨其境,難辨真偽。而且,有了光和光在物體的折射,每一種質感的物體在反射光線時都有其不同的表現,這也是油畫創作時區分物體與物體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即通過對物體受光面局部的觀察與描繪,可以充分表現物體的真實質感。第二點,是光與色的關系問題在油畫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光源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沒被折射時光是透明的,看起來無色,但經折射后,卻是五顏六色的。好比一塊白色的襯布,我們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就會有很好地發揮空間,因為白色襯布所折射的光線最為豐富。因此印象派畫家曾經認為“光既是色”有什么樣的光就有什么樣的色,光的變化必然會引起顏色的變化。看來那時的人們就已經知道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知道自然是第一性的,一切創造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但印象派之前人們也只是單單對這個未知的客觀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是科學驅走了我們人類的無知,但人類其實能夠任由無知所宰割的呢?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價值與存在,這種存在感表現在油畫上就是人們開始利用光原色為自己情感的表達創立新的方式。利用光線的明暗關系、利用光的反射與折射得豐富色彩,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是用語言表達無法比擬的,創作出一幅幅壯麗的史詩,為今天的油畫打下基礎。我們談了光,也在第二點里談到了光色,那么色彩在油畫中是怎樣被藝術家們所認識和使用的呢?
2油畫創作中的色
油畫是從西方引進中國的,西方的油畫家大多會自己研究顏料的研磨,所以每一位畫家的用色都不一樣,都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點。文藝復興時期油畫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色彩在繪畫中尤其是油畫的地位變得尤其重要。首先礦物質顏料的研磨就是一種藝術,顏色要潤且不能過分稀釋,艷麗但不能刺眼,穩健而透徹,色彩的搭配更是一門學問。色彩的搭配是賦予創作者的感情在內的,也是觀賞者感情刺激的共鳴,色彩搭配有明度、純度、飽和度的考慮,也有冷暖色調、主色面積大小,對比度和調和度的學問在里面。因此想要掌握好油畫的色彩絕非易事,在印象派畫家研究環境色之前,油畫色彩只有固有色的表現因此更需要油畫顏料自身的美感,能將這大自然給予世間的顏色充分表現。油畫是明代時期流傳到中國的,但和中國畫的畫法完全不同,聰明的中國人試圖找到中西方藝術的結合點,企圖能夠將油畫顏料及顏色運用到中國畫里面來,色彩的運用也都偏于中國人的視覺品味,在不斷地探索中油畫及油畫色彩在中國一直處于動蕩中求發展,繪畫大師們對這一色彩的運用也有諸多爭議,直到1977年才真正的開始得到發展,不短的探索讓中國人掌握了油畫的技巧,掌握了對油畫色彩的運用,開創了屬于中國人自己風格的油畫。中國人的思維與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國畫的風格亦如此,中國人喜歡在繪畫里融匯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對自然、對社會、對自身的贊美或是批判,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華中表達的是意境,在色彩上總是有種迷離的浪漫色彩,詩情伴隨著畫意。色彩上柔和委婉,不會只考慮毫無感情的光原色和物體的固有色,柔和有親和力才是中國繪畫色彩的主基調。這和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字體是一致的,和諧柔美,共同創造我們的家園,不分民族和人種,熱愛和平。
中國油畫的創作也是也是基于中國社會的,并高于中國人的生活,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繪畫創作要回歸原始,回歸生活,色彩的表現也要和諧的表現現實生活,無論是寫實主義還是抽象主義,中國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最引以為傲的,色彩的使用上面也符合人民群眾的口味,去除西方的野人味道,吸收西方人的先進科技。為我所用,比如,中國傳統的色彩搭配,講究配合的規律性,一切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先進的中國油畫已經打上中國的烙印,被世界認可,這是中國人不斷努力的結果,開拓的中國繪畫在色彩上的新道路,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本文作者:劉瑩瑩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