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教育論文
一、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1.辦學條件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辦學條件不能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在當代教育活動中,教學途徑、模式、內容等都有別于過去,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跟不上教育的要求,那么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就無法完成,影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需要。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不合理。我國農村小學的經費投入主要來源于市縣鄉三級財政撥款,發達的地方經費就比較充裕,辦學條件較好,而欠發達的地方限于財政收入,教育投入也少,辦學條件就差。再加上教育經費在城鄉小學分配上的不平衡,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自然而然落后于城鎮小學。就我國整體教育經費投入而言,2012年才剛好達到GDP的百分之四。投入總量上本來就不足,再加上分配不平衡,這是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的最主要原因。
2.師資力量薄弱
首先,專業水平低。在農村教師中,也不乏有師德優秀、教學水平顯著者,他們在穩定和推動農村教育發展,在實施義務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整體來講,還有一部分教師存在專業水平低、教研能力弱,視野狹窄,教學能力差的問題。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大是由過去的民辦教師轉正過來的,甚至有很多還是代課教師,專業基礎較差。還有一些教師“半工半農”,一邊教學一邊種田,沒有把精力全用在教學上,有的甚至把教學當成副業,有很大部分的有教師很少參與進修學習,接受再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不高,造成業務素質與文化素質低下,難以適應現代化教學模式的需要,妨礙了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其次,農村小學專業教師配備不足。在有些農村小學,學生數量少,配備的教師人數也少,無發專業分工,幾乎每位教師都是全才,一名教師包一個班、一個年級,學生的全部學科,包括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等所有課程,都由這名教師“包干”。也有部分鄉村小學只開語文、數學等主課,體育課、音樂課不開設,即便開了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教學內容,無非讓學生們們到校園里跑跑玩玩,校園里“放羊”。音樂、自然、社會、多媒體課等根本就不上。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一句口號。再次,青年教師數量少、后續力量不足,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由于農村生活和工作條件比較艱苦,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到農村去任教,即便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曲就農村。
3.失學率有所升高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率曾超過99%,隨著形勢的變化,別說9年義務教育,就是小學教育的普及率也達不到這個比率,在有的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在小學階段的輟學率很高。造成農村小學生輟學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就學條件發生變化,根據教育部長袁貴仁的講話,從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我國農村小學數量從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而撤并的主要是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撤銷、并校校后,后續的工作沒有跟上,有的地方既沒有校車,也沒有公交車,幾歲的孩子到離家幾十公里的學校去上學,要么投親靠友,要么家長陪讀。但農村的農活又不能不干,家庭負擔的加重使孩子輟學率有所反彈;二是家長的觀念落后,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上幾年學,能認得幾個字,會寫寫算算就可以了,不求將來能有多大的出息,特別是對女孩的教育上更是如此,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更增加了上學無用的印象。
二、改變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是提高認識,首先是要端正辦學思想。農村基礎教育沒有升學指標,與地方部門和領導的政績無直接關系,又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看似不重要,但它關系著農村發展和民族及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局,一定要有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充分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村學生家長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大學畢業自謀職業的形勢下讓他們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構建一個學校與家庭共同創建一個有利于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機制,要強化中央及省級政府的責任,改變以縣市地方財政為主要經費來源的現狀。國家應制定小學義務教育最低財政經費標準制度,對于低于國家制定標準的縣鄉,由中央和省級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或專項補助予以財政支持。二是要均衡城鄉小學教育經費投入,適當地向農村傾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在基礎辦學條件方面,向城鎮小學看齊。對于偏遠的地區的中心校應設立食堂,增加供學生的食宿條件,或者配備校車,準時接送離學校較遠的農村孩子能按時上學。以我國目前的財力完全有能力為農村小學配備校車。
三是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和培訓機制及途徑,努力培養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識、新能力。一是要建立正常的教師培訓與進修機制,管理部門應當與相關高校聯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做到學習與工作兩不誤,把進修學習與評職聯系起來,促進教師主動學習;二是建立城鄉教師輪崗制度,加大交流力度,通過相關考評制度要求城鎮教師輪流到鄉村學校支教,盡量縮小城鄉師資方面的差距。三是要加強農村教師師德教育,并與績效考評制度相結合,獎優罰懶,競爭上崗,增強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四是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實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應當為農村小學全面鋪設遠程教育網絡,一方面可實現農村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為廣大教師更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提供資源;另一方面,可以讓農村學生接受到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
總之,現行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及教師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城鄉小學教育二元化的格局,應當加大對農村小學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才能實現十七大所提出的教育公平的目標,為新農村建設和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孫仕? 單位:灣溝西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