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黑龍江省富錦、雙城、寶清、安達、寧安、慶安六個縣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農業示范區,至此,黑龍江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9個。肇東、五常、農墾等示范區的建設使黑龍江省在“建設什么樣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如何去建設”等問題上有了更加系統、清晰的思路。在資金引進上實施多元化機制,包括增加財政支農投入、公共財政傾斜政策、與龍頭企業合作、吸引社會資金等;在產業布局上,發揮因勢利導作用,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產業,打造高效帶動性增長行業;在經營模式上,采取農民通過用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與行業龍頭企業之間利用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進行參股合作,實現產、供、銷鏈條的聯合,創新地解決了經營模式瓶頸問題;在經營主體創新上,大力發展推進農民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企合作、場縣共建等合作方式,促進規模效益的產生。
1以國家示范區為引領,打造龍江現代農業體系。以黑龍江省率先發展的9個國家示范區作為全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區,為全省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思路、經驗和模式。基于此構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框架體系,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全省農業。現代農業體系打造主要著重產業結構構建、土地規模化集聚、經營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普及四個方面,產業結構構建是通過調整和優化現有農業產業結構,以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為產業格局重構的突破點,科學籌劃產業布局,推動全省分區主導產業建立及各分區種植結構調整,打造各地區優質高效品類的農業示范帶,發展現代種植業、養殖業,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土地規模化集聚是通過利用土地進行合作社建立入股要素,通過土地集聚實現規模化經營,從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化裝備,實現規模化土地上的現代化耕種。經營模式創新是通過組建農民合作性組織來改變原有單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作為現代農業的主體單位,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力量。技術創新與普及是在通過各地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提高農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將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引進農業生產中,提高生產技術對于農業產值的貢獻,同時引導廣大農民科學應用高新配套技術,改變思路,通過技術達到農業高效、高質和高產。將農業高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作為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重要革新要素,同時加大實施龍江綠色精品戰略,打造龍江綠色食品品牌,才是現代化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
2以延長農業產業鏈為突破,提升產業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實施全農業產業鏈發展,將產業鏈條體系覆蓋農業生產、農業加工、農業運輸、銷售環節,通過利益結合實現產、供、銷鏈條的整合,通過農業生產單位與生產龍頭企業合作實現生產、精深加工鏈條的延長,通過將產業鏈條拉長到營銷及衍生服務業等環節實現生產、加工與銷售的緊密聯系,改變以往各環節信息的割裂,實現已銷定產、以產定銷的環狀信息流。在現代農業發展中,除農業發展具備基本生產功能之外,還可將農業發展衍生出展示、科技示范、休閑體驗、旅游觀光等第三服務功能行業,即地區農業可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示范園,生態型食品的原料基地、現代農業信息、高新技術、特色農產品的展覽館、農業景觀資源度假區。通過農業產業鏈條的豐富,增加了農民在各個鏈條中的收入,引導和扶持農民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嘗試錯季銷售、精深加工、加工終端精品、增加產品多樣化,增加服務的附加值。
3以調整農業產業布局為重點,實現集約化生產。調整農業產業布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推進農民富裕和農業增長高效目標的實現。調整農業產業布局就是將本地具備獨特優勢的農產品進行機械化、規模化種植,作為產業布局中的主打產業,結合市場需求,豐富農產品品種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如在城市中心周邊地區,可實行果菜、花卉、苗木、食用菌、棚室蔬菜等項目的發展,以滿足中心城市市場的需求;在湖江水域旁可建成水稻種植帶。堅持集約化生產,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培育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4以推廣農業技術普及為抓手,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按照《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在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機械化裝置的基礎上,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應用及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多角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黑龍江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就是通過不斷的農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增強技術要素對于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和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價值提升,以技術推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技術普及就是通過大力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增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能力,依托省內教育資源優勢,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努力改變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通過加大建設農技站解決科技轉化難,普及傳播科技知識;通過舉辦各類型的農業展會,集聚省內外的先進農業科研成果和技術,讓農民有平臺尋找先進、適用的成果和技術。
作者:單靜 單位: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