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分析。
1.湖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多元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湖南省逐漸打破了以政府為主的一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格局,基本實現了多元化。農村能人、農業龍頭企業、鄉鎮涉農技術站所、多元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農產品行業協會等都成為了提供湖南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力量。湖南農民合作組織更是實現了多元化,涌現了眾多新型組織,有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專業協會,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雙峰縣農村科技合作社、漢壽縣金穗米業有限公司、長沙宇田農業合作社、湘潭溢綠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等。近年,湖南省農科院積極開展科技興農富民活動,組建了諸如農業經濟、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農業信息等數十種科技服務隊,為構建湖南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供新的力量源泉。
2.農業科技推廣信息平臺的建立和完善。湖南省科技興農富民信息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農業科技與農民實現了零距離對接。該平臺不僅具有遠程語音視頻、短(彩)信互動、電話熱線、網絡在線咨詢等服務功能,而且推動了科技進村入戶。2013年2月,湖南在原有的“一體兩翼”綜合服務平臺基礎上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從而實現了與國家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對接。2013年2月湖南省商務廳通報了湖南參加2012年冬季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會情況。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湖南各地區共上報供求信息239,430條,比夏季對接會增長77.5%。其中供應信息227,510條,求購信息11,920條,上報產品信息6,710條,共涉及有效商戶27,624個,信息量全國排名第一。共促成成交129598.517萬元,比夏季對接會增長29.6%。其中意向成交71031.704萬元,實際成交49237.618萬元,成交額全國排名第二。
3.擁有一支龐大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湖南省農業科研隊伍實力雄厚,以袁隆平、劉筠、官春云院士為領軍人物,擁有湖南省農科院、14家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上百家科研企業。截至2008年底,全省農村實用人才達95萬人,占全省實用人才總量的21%。2012年底,全省發展農民合作社14,435個,比2008年末增長3.5倍,172.68萬農戶加入合作社,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建立更是為湖南擴大農業科技服務隊伍提高科技人才水平提供了可能。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科技特派員服務范圍已覆蓋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在崗的科技特派員達到3,768人,累計選派10,512名科技特派員。共實施科技開發項目2,385個,創辦和領辦專業合作組織880個,創建利益共同體791個,形成龍頭企業459家,帶動項目總投資達44億元。每年都有數千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鄉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服務。
4.湖南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引領農民合作。從2009年開始,湖南省委、省政府每年將建設100個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大力支持省級示范社的發展。在省級示范社帶動下,很多農村能人、龍頭企業和鄉鎮農業技術站所等,尤其是一些返鄉創業農民和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推進湖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快速發展的主力軍。如安化阿香柑橘專業合作社的“阿香”成為湖南唯一兼領柑橘和黑茶兩大產業優勢的“農字號”品牌。2012年,安化阿香柑橘專業合作社在8個鄉鎮發展基地32,000畝,銷售柑橘1.2萬噸;入社成員人均柑橘純收入4,670元,比同鄉未入社的農戶高出1,110元。
(二)劣勢(Weakness)分析。
1.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知識結構及層次分布不合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力壯的農村“精英”大量外移,致使農村“空巢”化現象加重。而“留巢”人群多是傳統耕作觀念和種植習慣根深蒂固而市場觀念淡薄的低文化人員,他們很難快速地吸收和轉化現代科學技術和耕作方式,造成了農技推廣舉步維艱。據統計,2008年湖南省農業農村人才僅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1.2%、占農村人口的2.1%。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僅為2.7%,本科學歷26.18%,具有高級職稱的僅為8.94%,大多是低學歷、低職稱人才。農業行政管理人才絕大多數特別是基層管理人員和農業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現代化的創新意識、市場意識和法制意識。現有農業經營管理人才18,520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0.08%,遠低于國家2%的平均水準。農業科技人才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絕大多數分布在長株潭地區和省市級農業部,極少分布于湘西地區(張家界、自治州、懷化)和縣鄉以下農業部。其中,43.2%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就職于省級農業部門,32.8%的就職于市級農業部,縣鄉以下僅占24%。而全省鄉以下單位中僅有9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副高級職稱的僅占6.6%。這種農業科技人才文化素質低、知識結構分布不合理的局面限制了農技的發展。
2.農技服務機構設置單一,服務方式滯后。目前湖南公益性農技機構一般實行單一功能的“官辦、官包、官管”服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復雜化的農村種養結構,技術、品種快速更新,生產規模懸殊帶來的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并且現有的農技推廣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知識結構老化,仍采用以典型示范為主,輔以培訓、咨詢、發放技術資料、召開現場會等方式提供服務。而農村現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不齊全,提供信息化服務有限,因而無力應付當前品種結構復雜、服務需求多樣、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局面。
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時間長、見效慢,風險高,地區差異特別大。由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公布的2012年510項應用技術成果中,有103項農業科技成果,占比20.2%,其中50%以上來自長株潭地區,湘西地區僅占8%左右。據湖南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21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04.1億元,卻只比上年增長了3%,第一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僅為3.6%。
(三)機遇(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化機遇。國家自2005年起為推進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如《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2011~2015)》、《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并多次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會,大力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業經營信息化、農業管理信息化和農業服務信息化。湖南借此機遇于2011年底推出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方案,并通過了論證。
2.農業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的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3]。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湖南各地掀起了農民工返鄉熱潮,返鄉農民工與工商企業、合作組織3股主導力量積極投身于現代高效農業建設當中。公司化、園區化、合作化成為湖南省當前農業經營方式變革的三大趨勢。
3.國家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力度。農業機械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并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尤其是在2011年頒布的《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之后,農業機械化政策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十一五”期間,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累計351億元。而在全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湖南可以乘勢而上,取得長足發展。
(四)威脅(Threat)分析。
1.經濟全球化風險。經濟全球化不僅能為湖南農業科技的發展帶來機遇,更多的是帶來多方面的威脅。一方面,跨國公司提供的豐厚待遇吸引了湖南省大量優秀農業科技人才,直接導致了本土農業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自主創新的農業科研成果保護意識較差,大量未被及時有效利用和轉化的科研成果被國外一些科研機構搶占,有些甚至被搶先獲取專利,嚴重制約了本省農業經濟的發展。
2.市場機制風險。在計劃體制時期發展起來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實際運行中主要仍是自上而下的服務傳遞模式,或稱行政指令驅動模式。各地政府根據自身偏好選擇和應用農業科學技術,而在許多新的技術未經證實或并未被充分掌握時即被廣泛應用了,致使事倍功半。目前湖南省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農、牧、林、水部門自成體系,分屬不同管理機構,各體系之間缺乏溝通聯系,并存在利益沖突,從而造成農業科技服務資源的重復浪費。因而,湖南省新型農業科技體系的構建將會面臨以市場導向為主的運行機制的威脅。
3.自然災害。近年來,農業自然災害加劇、工業化致使生態環境更加惡化、農業自身污染越加嚴重、以及各種農業生產事故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迫使湖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越發舉步維艱。2011年成災面積高達1879.82千公頃,增長24.13%,因災經濟損失合計2,670,254萬元,與上年相比雖有所降低,但是仍占農業生產總值的5.5%。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危害可見一斑。
(五)湖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SWOT戰略組合分析。湖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擁有較好的內部優勢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尤其是長株潭地區更應以SO戰略為主體戰略,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以及加大農機扶持力度的重大機遇,將自身優勢發揮至極致。湘西地區農業科技服務發展落后,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最好以WO戰略為主體戰略,抓住機遇彌補自身不足之處。湖南各地區農業科技服務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為彌補區域差異性,建議湖南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時輔以ST戰略,因為諸如經濟全球化、市場機制、自然災害等風險是很難避免的,唯有以己之長規避風險或者盡可能降低風險的危害程度,做好防御措施。雖然不適宜采用WT戰略,但是建議學習其所采用的防御性措施,如加強農村教育、完善農村金融等。綜上,湖南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本著利益最大化和地區差異化原則采取混合戰略組合,整合現有資源,“構建主體多元化、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二、構建湖南省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對策
(一)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一些地區認真學習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組織開展宣傳周活動,主張“建立健全多元推廣制度,加快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所謂“一主多元”是以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為主導,會同科研院所、涉農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基層組織,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完成現代農業技術“最后一公里”的推廣[4]。之所以選取這種“一主多元”的推廣體系,是因為該體系有利于有效地建立起農業新型化社會服務體系平臺,并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進村入戶的效率大大提高。為了更好地實現“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點是要以地方主導和特色產業為核心,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關鍵技術成果開發的產業化;第二點是建立起由龍頭企業、開發基地和生產農戶合作聯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第三點是要抓好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
(二)提高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率。為提高湖南農業科技技術成果轉化率,各市州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業科技計劃的市場引導、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示范、由基層政府牽頭,聯合企業和高校院所,集中人財物重點支持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高、產業化前景好、成長潛力大的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當地企業的轉化,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企業。為保證項目的實施質量,應抓住本省農業技術強的特點,在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優質豐產高效種養等,鼓勵項目承擔單位注重原始創新,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加快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突破,著力培育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農轉資金轉化項目的管理上,注重各個環節的協調。
(三)創新農業科技多樣化服務方式。立足湖南農業現狀,針對農業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求,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多樣化的農業科技服務。包括利用廣播、報刊雜志、電話、互聯網等多種信息化手段進行信息的發布和農產品交易活動的開展,尤其要重視產前、產后的信息服務質量。通過頻繁的信息交流來了解農民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引導其采用恰當的技術。開展生產和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技術服務,尤其是利用物技結合、連鎖經營服務等方法,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創新成果。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成果示范轉化,尤其是依靠科技示范園區(場)。
(四)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參考中國農科院與北京雷力公司合作采用的“大講堂、農博士、樣板田”模式對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進行培訓、指導與示范。各科研院所與農民合作組織密切合作,采用基層現場培訓與信息化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讓省農科院的專家對基層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進行培訓,培訓數百名智能農博士直接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并在農民身邊建立農業新技術應用的“樣板田”,讓老百姓看得見、學得會、用得著,不僅能達到提升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而且能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集成示范推廣效果。
作者:傅凌云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