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英語教學論文
一、英語教學中,學生雙語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可或缺
(一)文化在稱謂中的反映
在英、美以及其它英語國家中,晚輩或下級可以直呼長輩或上級之名,然而,在中國文化里,這樣稱呼就是犯上;另外,第二人稱,英語中不論長幼一概用you,在中國文化里,對長輩或上級則需用“您”,對同輩、晚輩或下級則用“你”,究其原因,是中國文化敬重長者,西方文化提倡平等。
(二)文化在成語、典故、諺語、歇后語和修辭語中的反映
在地理環境上,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與航海、漁業有關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發制人,搶占上風),togowiththe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償),而中國千百年來以農業為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農業有關的諺語,如: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等。再如,在中國,人們認為佛祖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以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成語、諺語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1]。與之相對的,在西方,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在基督徒的心目中上帝高于一切。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與之有關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比如表達祝愿的時候會說Godsave(上帝保佑),有人打噴嚏時旁邊的人會說Godblessyou(愿上帝賜福給你)。此外,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一些來自神話、傳說、史事的成語、典故。比如:漢語中的“名落孫山”、“葉公好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以及《詩經》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英語中來自《圣經》的AJudaskiss(猶大之吻,比喻口蜜腹劍),來自希臘神話的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指代一個人的致命弱點)等等[2]。
(三)文化在語法中的反映
文化的差異在兩種語言的語法中也有體現,首先是在詞語搭配上,比如:英語中“書”只能讀不能看,即:只能readabook,不能seeabook;漢語里,“書”可讀也可看。再如,英語里,“天黑了”只能是itisdark,而不能itisblack;漢語里,“天黑”和“黑板”一樣“黑”。另外在句法方面,由于西方人特別注重形式邏輯,所以,他們常運用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來體現句子成分或者分句間的邏輯關系。例如:Aftershefinishedherhousework,shewenttothesupermarketforsomevegetable.(她做完家務,去超市買菜。)英語句中,兩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由“after”體現出來的,而漢語句法則主要靠詞序和語義關系表達,也就是,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3]。正如邢福義先生指出的,“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4]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聯體雙胞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語言具有鮮明的、穩固的民族個性,每個民族的語言都記錄和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特征;每個民族的文化對語言的發展又在某種程度上、從某個方面起著制約作用。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如果離開了民族文化,要想學好該民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由此看來,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知識,而且還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圓滿完成《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
二、開展雙語文化教學的策略
(一)介紹中西方不同的傳統習俗和價值觀念
中西方在傳統習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選擇恰當時機進行介紹。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有趣,既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又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中國人說話時視關系親密程度不同而有距離遠近之分,可以拍拍肩膀或拉著手。而在美國,兩個男人說話時應避免牽手,否則,會被認為是同性戀。再看一個例子:在我國北方,請客人上炕是對客人的盛情款待;而在英美國家,客人一般是不能進入主人的臥室的。除了作介紹之外,教師還可設計文化價值分類比較表,內容可涉及個性、母性、和睦、金錢、謙遜、守時、爭先、效率、宗教、教育、社會等級、感恩戴德、靈魂拯救、集體責任感、尊重老年、環境保護、男女平等、人的尊嚴、愛國主義、男子漢氣概、殷勤好客等,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比較漢民族與英語民族在文化上的異同。
(二)分析詞匯的文化涵義
中學英語教材中出現了很多含有一定文化意義的詞匯。其中絕大多數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圍中解釋涵義是不同的,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區別。如:“ambitious”本身無褒貶色彩,但譯成漢語時,“有雄心的”是褒義,而“有野心的”就是貶義,必須視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意義。另外,教師在編制習題時,也可以有意設計一些含有文化色彩的詞語練習。例如,筆者曾讓學生翻譯“蔣介石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很多學生把“走狗”譯成“runningdog”或“walkingdog”,他們還并不清楚此句中的“走狗”意為“打手”、“幫兇”,極含感情色彩。而“dog”在西方為人們的寵物,與中國人心中的“走狗”大相徑庭,所以在這里不能使用直譯。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詞語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含有豐富的文化涵義。如果對它們的文化涵義不清楚,就不能正確使用,容易造成交際上的失誤。因此,我們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該適當地講解,以便學生掌握和運用。
(三)組織討論
討論是學習外語的一種常用方法,它給學生提供了集體活動的范圍,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他們在討論中獲取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在學習“ChristmasDayinthemorning”前,可先就有關西方圣誕節習俗方面的知識組織學生討論,就會把這節日的風俗習慣搞得清清楚楚,那么,課文中與這相關的文化知識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文化知識
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又不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必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優秀書刊。如《英美概況》、《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二十一世紀報》等。此外,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英語活動,指導他們搞英語角、英語沙龍等,積極主動地與外教接觸,邀請他們在課堂外開專題講座,如英美文化、英美歷史背景等,在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一些跨文化現象問題向他們請教,積累知識,加深對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漢語與英語不同,漢民族文化與英美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此,英語教學中必然會牽涉文化教學。文化教學對于語言教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外語學習和交際活動中,由于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不清楚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經常會產生文化暈眩感,出現各種文化錯誤,甚至會發生文化沖突。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詞語、課文和進行閱讀,我們有必要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化教學,把文化教學作為對語言教學的補充。英語教學不僅要學習語音、語法、詞匯和篇章結構、還要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學好英語。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梢杂山處熥鹘榻B,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析,還可以進行比較或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文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真正學好英語,能夠用英語進行交際,達到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目的,從而圓滿地完成英語的教學任務。
作者:羅承芳 單位:重慶市巴南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