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隨著1982年武俠電影《少林寺》在大陸上映以來,人們就逐漸知曉了李連杰,他貧寒的出身造就了他堅毅剛強的性格,其武術悟性極高,曾經獲得過全國武術比賽冠軍。他的成功不僅源于其自身的武術技藝高,還在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經過幾十年的歷練,他在武俠電影中的形象,已經從一個“年輕小子”成長為一個敢作敢當的“父輩之人”,并最終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武術大師,甚至可以稱之為中國功夫的代言人。李連杰在進軍好萊塢之后,拍攝的影片有《轟天炮4》《致命羅密歐》《龍之吻》《救世主》《致命距離》和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等,但應該來說,他的武俠電影更為有看點,更能代表中華武術精神的還在于其早期拍攝的幾部影片,比如說《黃飛鴻》系列影片。當然,最近的《霍元甲》也是部不錯的武俠電影,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宣揚了我們的中華武術精神所在。
一、武術定義及中華武術精神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武術,我國專家對于其定義前后經歷了三次修訂。1961年的首次定義僅著重于武術的鍛煉價值而忽略了其技擊的基本屬性,也沒有厘清武術的本質內涵。直到1978年,關于武術的定義進行了首次修正,雖然內容更為具體豐富,但是,其內涵過于冗長而顯得不夠充實。又過了10年,對于武術的定義才較為科學全面,即為: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外兼修的體育運動項目,主要內容為技擊性動作,運動形式包含格斗和器械套路,這種定義沿用至今。對于武術定義的更新換代,表明了武術從單純的技擊術向體育項目發展的歷程。到了最近,人們對于武術的界定更為清晰準確,著重突出了武術的文化性、技擊性和傳統性,認為武術可以健身,也可以使人了解中國文化,切中了武術的本質內涵。因此,現代對于武術的定義較為統一的認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項目。這種武術新定義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武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尤其是當前的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武術不斷走出國門一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風采,展現給世界各國人們的是,強身健體又能防身的武術技能,還能陶冶人們的精神世界,且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攜帶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思想。總括起來講,中華武術精神即武道,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等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遺產。因此,中國有句俗語,即“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分體現了武術的文武兼修內涵。由此可見,中華武術精神的精髓在于其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武術境界,真正的武者必須兼具高超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
二、李連杰系列電影的武術精神及其啟發作用
由于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因此,以展示中華武術為主的武俠電影就成為中國敘事電影中獨特的一種電影類型,它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給人展現的是一個超越現實情境而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武俠世界,既有高超的武術技藝,又有俠肝義膽的武者,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以及其所賦予中華武術的精神特質。其中,李連杰是武俠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演的武俠系列電影無不展示著中華武術“自強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舉”的中華民族精神。
在人們傳統的觀念里,武俠電影的武俠人物應該具備高超的武功,也要有一種堅守公平、正義等良好人品,更要有一種重道義,敢于犧牲的精神。這就是武俠電影“武”與“俠”兩個最為基本的組成要素。中國的武俠電影基本秉承了這些特殊規范。中國武術講究“練氣、練意”以及“陰陽、動靜、剛柔并舉”等,明確地展現了中國武術的養生哲學和樸素的辯證觀,但凡練武之人,首先便要講“武德”。這就是中華武術的根本精神所在,也為拍攝武俠電影提供了倫理哲學之道和文化基礎。
李連杰在其系列武俠電影中所飾演的角色,從當年《少林寺》的覺遠和尚,到后來《方世玉》《方世玉續集》中的方世玉、《精武英雄》中的陳真、《太極張三豐》中的張三豐,再到后來的《霍元甲》中的霍元甲形象,每一個都是英氣逼人、鐵骨錚錚的武俠英雄人物形象,惟一有所不同的只是各種英武的特質和不同的歷史與個人語境相關聯,從而具有不同的演繹內容與演繹方法。而在李連杰飾演的眾多英雄人物中,機智往往是武俠人物的必備特質。李連杰正是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步使自己成為公眾心目中的“武學皇帝”。他的功夫使力量與美感完美結合在一起,且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力量、速度、柔韌”三者有機融于一體的武術美感,無論是拍攝《黃飛鴻》系列電影,還是出演《方世玉》及其續集,李連杰都顯示出武打方面的表演天賦。隨后,他又連續拍了《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鏢》《冒險王》《太極張三豐》等影片,這些電影中的武打設計都使得中華武術的舞蹈般優美的風韻一覽無遺,從而使得武術達到了“智武合一”的崇高境界。
可以說,李連杰的武術電影中的武術表演始終傳達著一種特有的“武術精神”,即“非暴力要和平”的“英雄”觀。他自小就開始習武,他的電影主要在于傳播中華武術精神,弘揚中華文化。他的電影里始終帶著一種清朗的正氣。這些在其“黃飛鴻”系列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是由香港怪才導演徐克所拍,在影片中,李連杰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超凡武功,還突出刻畫了黃飛鴻在特定年代里的自卑與自傲相互糾纏的矛盾心理。應該說,李連杰塑造的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形象情感更加豐富,更多地表現了其王者至尊的大師風范。李連杰塑造的黃飛鴻,在與歷史上一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形象的對比和交流中,逐漸從一個少年老成的英俊武者成長為一個“胸有家國”的民族英雄。并且通過與輩分上算是十三姨之間的感情糾葛,使得黃飛鴻兼具柔性。雖然其思想上仍有封建觀念的局限性,但是,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盡顯中華武術之人的剛柔并存的內在美。同時,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還表達了當時武術的本質內涵,既要懂得武術技藝,更要胸懷武術道德和民族情懷。在黃飛鴻與十三姨之間的感情方面,一方面,黃飛鴻是十三姨的保護神,是十三姨心目中的完美英雄。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十三姨卻又是黃飛鴻正確對待西方先進文明的一個啟蒙者,使得黃飛鴻作為一代武術大師,既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尊嚴,又能有選擇的借鑒國外現代文明,并不是一個只會武功的武人。因此,武俠電影中的俠客往往寄托了人們對于俠義精神與俠義世界的向往。而黃飛鴻系列電影正是展現了一種以“武德”為基礎的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即中華武術的最高境界是要以精神的高尚力量來戰勝自己和對手。因此,我們看到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影片中的黃飛鴻常常在與人比武時,點到即止,似有仁慈之心,實則是表現了中華武術的應用原則和純中國化的為人處世之本,武術的強悍不在于表面的武功多么高強,更在于仁愛之心才能真正無敵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