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1自然概況
東烏珠穆沁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44°40′~46°46′,東經115°10′~120°07′。全旗土地總面積4254033hm2。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由1500m逐漸下降到830m。境內地勢開闊坦蕩、起伏平緩、切割輕微。地貌類型以波狀高平原為主,東部邊緣為大興安嶺中、低山山地,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南部為烏拉蓋盆地。土壤由東北至西南依次為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栗鈣土中嵌有大范圍帶狀沙質土,其中部分地段已沙化為流動、半流動沙丘。栗鈣土主要分布在滿都寶力格鎮,風沙土主要分布在薩麥蘇木、額吉淖爾鎮、嘎達布奇鎮、道特淖爾鎮和呼熱圖淖爾蘇木,灰色森林土、黑鈣土主要分布在寶格達山林場境內。東烏珠穆沁旗是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過渡地帶,植物種類多,貝加爾針茅、羊草、線葉菊、隱子草、冷蒿等草本植物較為普遍,灌木樹種有紅砂、小葉錦雞兒、山杏、楊柴、沙柳等,喬木樹種有白樺、山楊、興安落葉松、榆樹、楊樹等。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于地域東西跨度較大,氣候特點不盡相同,東部的中低山區屬于森林氣候特征,年降水量較多,年日照時數少,無霜期短、蒸發量小。西部地區則相反。由于地處大興安嶺西麓的中低山丘陵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東北部山區的降水量高達600mm,是本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區,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逐步減至210mm。
2林地資源
全旗林地保有量459763.5hm2,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0.81%。森林覆蓋率3.12%,其中有林地覆蓋率0.52%,灌木林地覆蓋率2.60%。林地資源是林業發展和草原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和草原生態保護和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東烏珠穆沁旗無立木林地面積17930.3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3.90%;宜林地面積288083.4hm2,占62.66%,林業發展儲備資源比較豐富,具有較為廣闊的林業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森林保有量132828.3hm2;有林地面積22353.6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486%;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110474.7hm2,占24.03%;疏林地面積240.6hm2,占0.05%;未成林地面積6968.5hm2,占1.52%;苗圃地面積73.7hm2,占0.02%;輔助林業生產用地面積13638.7hm2,占2.97%;林地生產率73.13m3/hm2。
3森林資源質量
3.1自然度
按照現實森林類型與地帶性原始頂極森林類型的差異程度或次生森林類型位于演替中階段。天然林按自然度等級劃分,Ⅱ級自然度面積126826.3hm2,占天然林面積的100.00%;Ⅲ級自然度面積僅0.7hm2。說明現實森林類型大部分與地帶性原始頂極森林類型尚有一定的差異,次生森林類型位于演替的中期階段,可以向Ⅰ級自然度的原始頂極群落森林類型發展。
3.2群落結構
全旗喬木林群落結構劃分為兩類,其中,完整結構面積14585.3hm2,占喬木林面積的65.25%;較完整結構面積7767.1hm2,占34.75%,具有較理想的森林群落結構特點。
3.3林木健康狀況
森林資源質量按健康狀況分析主要處于中健康狀況,面積99240.3hm2,占74.58%;處于健康狀況的面積33712.7hm2,占25.33%;處于不健康狀況的面積114.7hm2,占0.09%。說明林木健康狀況大部分是處于亞健康狀態,有待于通過森林防護措施提高林木健康水平。
3.4森林災害調查
林木所發生的森林災害類型主要有蟲害和旱災,其中:蟲害面積70.7hm2,占森林災害面積的10.76%;旱災面積586.1hm2,占89.24%。
4林地資源對草原牧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根據東烏珠穆沁旗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生態區位等級、林業生產條件、資源分布情況、林地生產力狀況等,按照主導功能和利用方向,將林地劃分為地域上連片、主導功能相對一致的生態功能分區。東烏珠穆沁旗主要包括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和錫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區兩個生態功能分區,針對各功能分區的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林地保護利用措施和林地保護利用發展方向。
4.1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
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在地域上包括東烏旗寶格達山林場、烏拉蓋管理區、呼熱圖蘇木。本區地處大興安嶺南端,其森林草原植被構成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在我國北方具有最好的代表性,該地區是以中山為主,平均海拔1000~1500m,總面積2262037hm2,沙化土地面積60615hm2,其中:流動沙地面積2605hm2,半固定沙地面積6122hm2,固定沙地面積51888hm2。本區域是錫林郭勒草原的主體,也是錫盟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分布區。多年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舍飼禁牧工程,林業生態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本區域全面推進“兩項基本制度”,即草畜平衡制度和休牧、禁牧、輪牧制度,森林草原生態總體上得到改善,森林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狀況,林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生產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科學化轉變,森林資源實現面積、蓄積“雙增長”,濕地保護、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功能得到加強,有效涵養了烏拉蓋水系,為大范圍草原生態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4680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積2330hm2,封山育林面積5815hm2,退耕還林面積6535hm2,森林覆蓋率達到3.09%。營造林面積超過了前50a總和,林業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實現區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