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體育教學是按照課程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由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有效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教育。這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過程。體育課教學主要以室外課為主,它是以身體和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項特殊活動,在活動中除要教給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外,同時還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各種體育娛樂活動能力。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下的體育課教學我們應做到:
一、注重行為和儀表
行為是指各種活動和舉止、作風、表情、手勢、動作、言語等。作為體育教師更應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行為,真正做到著裝整潔、得體,自覺遵守體育課常規,言行、舉止文明,手勢、表情恰當,作風端正,愛崗、敬業。只有為人“師表”才能統領學生。
二、師生是有機的統一體
“師生”是相對學生和老師而言的,兩者是共存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愛好和需求,內容的安排應盡量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服務。教學中特別是集體性、游戲性的活動,教師要參與到其中去進行引導和協作,這樣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和融洽,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會變得更加顯著。
三、體育課上的陰、晴轉變
教師和學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該嚴肅時一定要板著臉,絕不含糊。但是,該愉悅時一定要融入其中與“民”同樂,與學生共享體育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這種“陰”“晴”轉變的“變臉”只要運用恰當、得體,就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序,就能使師生關系變得融洽,這樣不但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體育課教學要開放化
在課程改革、教學不斷創新的今天,體育課教學也應以創新為主,面向未來、面向社會。不應再是以教師為主的傳授性教學為主,而應以學生為主體的嘗試性教學為主,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興趣和水平目標來安排課的內容。內容應以協作性和互助性為主,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再根據本課內容的需要來選擇場地、器材等,還要盡量讓我們的運動場所向社會場所轉變,讓學生與社會接軌,這不僅是體育教學的功能,也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途徑。
體育課教學應以全新的理念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等。因此,作為一個學校體育工作者一定要忠于體育事業,充分運用本學科的優勢來挖掘學生的智慧和潛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