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他們做事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和父輩以及老師產生“代溝”,遇到挫折或者失敗時容易情緒失控,需要一個載體表達自己的空虛。網絡這一高度社會化的傳播平臺正好可以滿足“90后”大學生心理表現的需求。
一、網絡環境下“90后”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及特點
1.沉迷網絡容易危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大學生一旦沉迷上網,很容易上網不分時段,時間過長,導致休息時間嚴重不足。網絡媒體經常報道有學生連續上網而導致猝死現象發生。同時,由于上網過程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別是在網絡游戲過程中,神經高度興奮,對血壓、腸胃以及大腦造成很大的傷害。
2.西方思潮在網絡上沖擊大學生價值觀。網絡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沒有國界與民族之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言論與觀點,有助于大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資訊,并達到資源共享,但也為西方國家提供了影響我國穩定的言論和信息的便利。大量的西方文化在網上不斷地排斥、擠壓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否定我國的千年的文化歷史,宣傳西方文化從而淡化我們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識。現實的社會是真實存在的,在現實的社會中,青年們受到社會、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與監督,他們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就相對強烈嚴謹。然而網絡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90后”大學生一旦沒有正確認識網絡,一旦陷入網絡中,在這種缺乏監督與教育的虛擬世界中,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社會責任,喪失道德感。例如,侵犯知識產權、惡意制造計算機病毒、黑客入侵和網絡詐騙、偷看他人私人郵件、查閱黃色圖片和文字、發布不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為等,這些都是導致青少年網上犯罪趨勢上升的因素。
3.沉迷網絡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互聯網只是一種交流工具。交流過程中雙方不論社會地位、貧富差距、男女、年齡大小,大家都可以進行交流,由于大家都是陌生人,都可以敞開心扉、無話不說,是一種理想化的交往方式。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歸自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由于缺乏溝通,遇到困難無法解決,常常會感到孤立無援,來自社會、家庭、同學、學業及就業等方面的煩惱和無形的壓力,感到無從排除,學生就容易借助網絡,尋找幫助。并且網絡上的人都不認識,不是面對面,所以學生很容易放松,獲得快樂,很容易形成虛擬網絡依賴癥。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加強對大學生上網的引導和教育,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90后”大學生處在人生轉型的關鍵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網絡文化具有雙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甚至有顛覆我國價值觀,反動的一面。網上不好的文化及消息傳播速度快,學生辨別能力較差,容易使學生形成不良的文化的影響,在思想上造成沖擊。因此要對學生在網絡上加強監管,積極引導,對他們進行網絡引導和教育。學校應經常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知識講座、網絡知識競賽、網絡征文、網絡探討等,既從技術層面普及網絡知識,又讓學生看到網絡在學習方面的真正作用,教會他們如何快捷有效地檢索學習信息和專業動態等,營造網絡學習氣氛;鼓勵教師以電子作業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各種特色的學習網頁、網址,并以校園網為中心,創建與國內各高校及學習網站的聯接;發布更多的網絡課程;建立以交流學習為目的的各種留言版、討論區。另外,“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抗壓能力不足,非常在意其他人對自身評價。所以在教育過程中要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不要對學生進行歧視,要充分利用他們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精通優勢,讓他們擔任網站的維護、設計、更新人員,對他們取得的成績給予支持、鼓勵及獎勵。有利于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培養健康的個人興趣,克服自己的不良上網習慣。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及輔導員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掌握他們的情況,正確的教導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培養自己健康的世界觀及人生觀。
2.積極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90后”的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形成特有的個性,往往會借助網絡平臺對個性進行表達。在全球化經濟形勢下,信息傳播多元化的情況下,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貼近他們的思想,把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緊密結合。教育方法和方式要多樣化。在進行教育過程中,學生工作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學生黨團組織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帶頭作用。通過多種校園活動,讓“90后”大學生參與到社團、黨組織以及校園活動中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勤工儉學、社會調查、下基層、去工廠、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等,讓學生體驗生活。通過兩方面的結合,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凈化學校環境,提高學生吃苦耐勞、抵御外界不良思想能力。建立思想教育網站,建立特色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宣傳主頁,利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胡錦濤、習近平講話占領網絡陣地。同時,學校的網絡管理者需要加強網絡監管,需要把互聯網上先進的思想教育題材、科學文化及知識,先進的理念、事跡及個人榜樣鏈接在校園網上。堅決抵制一些負面的、不文明的消息及信息傳入學校,凈化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網上、個人博客、校園主頁等網頁中,充分利用案例及先進的個人等設立相關的內容,實現思想教育網絡化。
3.正確對待和處理上網成癮的學生,及時引導教育。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程度降低。“90后”大學生容易在學習、戀愛、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及就業方面產生焦慮。由于“9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抗壓能力比較弱,如果焦慮得不到緩解,嚴重時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能力。同時學生容易通過網絡游戲等娛樂方式,緩解焦慮,在網絡中尋找精神寄托。青少年非常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心理輔導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考慮,堅持正面鼓勵為主,不要隨便給學生冠上“網絡成癮綜合癥”,更不能對這些學生歧視。應借助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傳播緩解焦慮的方式,注重學生在心理疾病方面的處理,避免“90后”學生因為心理疾病出現重大問題。通過教育和溝通,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處理事件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增強抗壓和抗外界打擊的能力。
三、結語
“90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臨信息化、全球化、經濟化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網絡對“90后”大學生思想影響無處不在。因此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運用互聯網以及多媒體等多種教育手段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以網絡技術為載體,對思想教育內容進行創新。對教學案例進行更新。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成長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大學思想教育的老師,在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好好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時間性等特點,引導學生健康利用網絡工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理想觀、人生觀和道德觀。
作者:鄭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