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語言文化
摘要: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影響。諺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t-'~的文化內涵。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觀念。研究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在漢莢諺語中的反映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了解。
關鍵詞:宗教思想 諺語 文化差異 觀念
宗教信仰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重要影響。由于各民族在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產生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間文化的異同常常反映在民族語言之中,尤其反映在蘊涵文化意義的諺語之中。因此研究漢英諺語中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英漢民族不同的語言文化。
一、中西方主要宗教簡介
中國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語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漢唐時期傳入中國。佛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均因緣和合而生,而在天地萬物間有人的“自我”,人可以認識天地萬物。眾生與佛并無本質區別,人具有佛性,只是因為妄想執著的障礙而不能顯現。因此,人只要以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觀照自已,擺脫妄想執著,就可以脫離生死輪回而成佛;人只要棄惡從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漢語諺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講“性空”的同時也講“緣起”,認為“一切諸法的因緣和合自有一定的不亂的因果規律”(宗偉1993),這種因果規律也稱為“業力”,具體指眾生的身、口、意三個方面行為的作用,也就是常說的’‘三世輪回”,“因果報應”。人的生命包括今世、前世和來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來世則無窮無盡。所以漢語有諺語:“不修今世修來世”。這“三世輪回”還包括人畜之間的輪回交替。如果作惡.來世投胎會變成牲畜。佛教還認為,在人的生命中,名利財富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人自己的身、口、意三個方面所做所為能影響到今世和來世。漢語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反映了這種因果報應的觀點。
2、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其宗教活動和宗教儀范中保留了很多古老民族宗教信仰.如巫祝、祈禱、天神、地抵、祖先、神圣、仙人崇拜等。道教也是多神教、神和人之間沒有絕對界限,人通過修煉可以成仙,神仙也可以下凡。道教的根本教理是老子之道,就是太上老君降授的“道”和“德”,它以“無為而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修身.則神清體健。“道”和“德”是二義一體的。要想得道。必須積德。“道”和“德”都是行動的總準則。道教從順應自然的原則,得出“柔勝剛,弱勝強”,“物極必反”,陰陽互補等樸素的辨證思想。如:諺語“ii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和“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3、儒教
儒教由孔子開創,在先秦諸子時代形成。儒教是告訴人們何為美德,何為人性,如何喚醒美德。如何運用美德的方法,包括忠、孝、仁、義這些美德。
儒教所關心的主要是“人”的問題,包括在世間的位置、人際關系、人性與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調和并統一人世間的各種矛盾。如漢語中關于人的位置的諺語有:“天下人為王”;關于人際關系的諺語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關于人性和幸福的諺語。“一勤二儉三節約,全家老少幸福多”。儒教與佛教不同,它只重視現世,關心的是活生生的人間,不追求死后或來世的幸福。儒家講社會等級,認為人類社會是有層次的集合體,希望把社會建設成父系家長制那樣的宗法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既有層次區別,又能和諧統一。要做到這一點,人際關系必須格守一定規范。每個人要扮演好自已的社會角色,如漢語諺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
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互相補充,甚至合二為一,共同對中國文化和民眾認識產生影響。因此漢語諺語中有一些相互矛盾,或勸諭各異的諺語,而它們又往往能從三教不同的教義中找到根源。更為重要的是,三大宗教盡管教義不同,但都在中國長期并存、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儒教的天命觀給歷代皇室提供了權利的根據,其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為人際關系提供了規范;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教義又制約人的行為;道教的清靜無為又能滿足人的某種精神需求。儒、佛、道三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共同作用和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們難以清楚地判斷某種思想的宗教來源。反映在諺語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樣,有時是某一宗教的影響,有時又是三教合一的共同影響。因此在比較英語諺語中基督教文化含義時,多半采用儒、佛、道的共同文化含義。
5、基督教
基督教的經典是《圣經》,基督教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信仰人類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贖等。根據《圣經》記載,上帝創造了萬事萬物,而且創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受撒旦的誘惑,偷吃了禁果,被趕出此園,從此他們的子孫身負罪過,遭受人間種種苦難。耶酥是基督教的導師,他來到世上解釋上帝的法律,服務人類,拯救人類,因此信仰基督教的人就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基督教強調要以愛心與人相處,要盡到對國家、對別人的責任,憑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憑著愛的行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如英語諺語:Lovemakes one fit for any work,和That never ends ill whichbegins in God' s nameo
二、儒佛道三教與基督教的思想觀念在諺語中的反映
中國儒佛道三教與西方基督教有很大差別,這些差異不僅反映在人們的思想文化上而且反映在語言及其諺語中。
1、有神與無神(或泛神)
人過半生,方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
英語諺語則不同,往往反映上帝的權威和榮耀。
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無所不在)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別外,其它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新約、羅馬書》說:“上帝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系是基于他們信耶酥基督。上帝這樣對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別都沒有,因為每一個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論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