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前教育論文
一、教育部、家長、幼兒園非均衡僵化
僵化模型
①為教育部嚴禁幼兒園教授強化學習訓練課程;
②為家長要求幼兒園開設幼小銜接課程;
③為家長對教育部做法存在心理抵制;
④為幼兒園必須接受教育部的行政領導;
⑤為幼兒園也要兼顧家長的需求。幼兒園辦學在新的教育政策下,陷入兩難境地。教育部和家長都是將壓力轉移到幼兒園的教學上,而幼兒園想爭取任何一方的支持都會使其力量處于非均衡狀態。在教育部與家長正反施壓的狀態下,如果幼兒園不采取扭轉方案,必然導致其畸形發展。
二、教育部、家長、幼兒園行為的有效改善途徑
1.教育部行為的優化如圖1所示,教育部對幼兒園實行了強制施壓,這一舉動得到的只是現象上的抑制,對幼兒園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因為,其根源在于整個社會以及家長對于升學教育的優質、多樣化、選拔性的需求。據此,教育部的具體舉措如下:第一,加強宣傳教育。教育部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大規模的教育宣傳活動。同時,聘請專家來講授健康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宣傳幼兒教育的科學步驟及正確的方法。以此來喚起社會以及家長健康育兒的意識及關注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誤區在于過分注重成績的提高,這是短期成效判定的方法。其實,兒童還應在德行和德性方面受到教誨,特別是在以下幾方面:節制、整潔和禮節、尊重長輩、鍛煉耐心、誠實等。教育應遵循年齡的增長,心智的發展分階段有側重的慢慢培養,注重知識與能力培養的銜接。第二,注重理解溝通。我國目前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國家要從學前教育著手,逐步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知識能力的提高,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在現實教育問題中,各方都出現的困惑與分歧,正是這些矛盾造成了現今幼兒教育的困境。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大事,理應得到尊重與理解。教育局應加強與家長,幼兒園的雙向溝通,避免單一的匯報以及行政式的命令。三方在互相尊重教育事業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多面溝通,解決或者減少不必要的分歧,共同致力于問題的解決和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第三,下放權力并轉換角色。各個地方教育資源的不同配置,要求教育部下放行政教育權力,授權給學前教育部門來合理有序的安排幼兒教育活動。在美國,教育的發展并不能擺脫政府的影響和政策目標的需要,但是政府不會直接干預評估,連聯邦教育部都把自身定位服務者角色。教育部應加強文化監管,在公眾場合注意廣告的適當性以及社會行為的得體性。此外,物資支持也是教育部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政府應大力倡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號召社會資源向學前教育的合理流動。集中資源辦教育要求社會作為政府、學校以外的第三方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為幼兒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2.幼兒園行為的優化
幼兒園作為開展幼兒教育的主要場所,必須重視教育的大背景與具體的學習環境。通過三角循環反饋這一方式減少矛盾,弱化阻力,同時增加師資資源的投入,注重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與道德品格。第一,三角循環反饋。教育部、家長、幼兒園三方應當建立三角循環的反饋機制。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僅在時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三方各自與其他兩方進行雙向溝通,致力于幼兒教育問題的解決。幼兒園與教育部可以以此正確引導家長的教育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使教育需求逐漸合理化;幼兒園與家長也可以將信息、問題以及障礙及時地反饋給教育部,以增強教育指令的實踐性,從源頭解決教育指令流于形式的問題;同時幼兒園也可以與教育部,家長在對等溝通的基礎上建立互助互信的關系,尋求雙方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改變非均衡的狀態。第二,注重心智的引導。提倡個性化的發展給予了幼兒自主發展的空間,但是幼兒作為特殊的受教育群體,其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形成依賴于教師正確的引導。幼兒園要重視對幼兒心智的引導,順應幼兒的天性,逐漸規范其行為;通過“養”幫助個體營造一個良好的適應心智成長的心理背景,并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心智模式。第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幼兒園要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必須順應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教育的主體進行科學、個性化的管理。作為幼兒園的教師,要求他們剖析每個幼兒的個性,從而因材施教,這是不現實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課堂教育,提高課堂的生動性,采用適當的途徑和技巧,這是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合適的技巧,才能激發幼兒的潛能,提升整體的質量,提升幼兒教育的效率。
3.教育部、家長、幼兒園“非均衡三角”的優化,
①為教育部對幼兒園的支持與溝通;
②為幼兒園正常教學,遵循科學教育;
③為幼兒園與家長合理溝通;
④為家長合理化自己的教育需求;
⑤為家長對教育部行為表達看法,提出建議;
⑥為教育部加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優化幼兒教育管理。學前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它關系到教育部、家長以及幼兒園三方行為的優化。教育部和幼兒園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以期三方由“非均衡僵化”向“均衡三角優化”的方向過渡,尋求幼兒教育自身健康發展的途徑。此外,暢通溝通機制、建立互信、學會理解是三方都需要進一步努力的。
作者:倪楠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