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應有的節奏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學生以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講的是教學應變成助學和幫學。在助學和幫學的過程中,節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變化課堂節奏。
1.教學方式的交融
教學方式的交融,即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效地結合起來,把握好講和練的節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論課采用案例教學方式最為適宜,它以實際作為基點,基于軟件工程的課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案例(如部隊公文管理系統,軍事訓練信息管理系統,學員學籍管理系統,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等),將復雜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生動的案例進行詮釋。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具有親驗性、啟發性、參與性、實踐性等特點,是培養學員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課則推薦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顧名思義,即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相互結合的一種綜合教學方法。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案例”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將教學內容分解于一個個任務模塊中,在任務的實現過程中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在軟件工程實踐課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員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達到使學員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2.學習方法的疏導
教育之所以有存在的實際意義,就在于人的學習是可遷移的,遷移是一種顯著影響學習效率的普遍現象。面對具體的情況,學生往往不知道遷移,或不清楚該如何遷移?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從良好的編程素養出發,從編程到軟件、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學生能自然地接受軟件工程基本理論并應用到實踐中。學生學習的成效不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還在于能在新的情境中,應用已有經驗去解決新問題。
3.教學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信息承載,教學內容的表述程度直接影響教師和學生對這門學科的把握程度。軟件工程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的領域很多,如計算機科學、系統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內容十分豐富。就目前諸多的軟件工程教材來看,在內容取舍、知識結構、章節安排、實踐環節等多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教學內容上較少體現軟件工程與其他計算機課程的綜合。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的相互滲透。
4.學習時間的保障
從教學時間跨度上講,學生接觸這門課的時間不夠,一般情況下,軟件工程這門課只開設一個學期,一般學校只上36學時。對于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來說,是不夠的,不能夠滿足軟件工程課對實踐的長期要求。由此,要想學好軟件工程這門課,延長實踐課的時間非常有必要。
二、小結
節奏的快慢得當與否,直接影響事物發展的效果。在課堂上應采用以學生參與為主、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隨時調整課堂節奏、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軟件工程的教學中,全面深刻地掌握軟件工程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并且培養自身實踐、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作者:嚴志安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