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景觀設計論文
一、國外園林景觀設計研究
城市園林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日漸興起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國的伯肯海德公園,該公園面對城市居民免費開放,可以說是城市園林產生的標志,這也真正意味著城市開始為城市居民設置專有開放性的公共綠色空間。以此為起點,從19世紀下半葉,西方很多國家都興起了建設城市園林的熱潮。同時期,美國在波士頓城市園林設計建設的過程中,改變了一直沿襲的城市規則方格網絡的設置格局,該園林工程結合了本地特有的河谷、濕地、草原等自然景色,通過建設一系列的人工綠化帶,將波士頓地區的若干個公園串聯在一起,使得中心城區形成了非常優美的環境,令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倍感舒適愜意。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后來的城市建設者又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其出發點是為了突出農業田園對于城市環境的改變和優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謝菲爾德和海科特為代表的英國景觀設計師,開始在具體的城市園林設計中更多的考慮環境生態因素,以確保城市園林的建設能夠在優化城市環境的基礎上,起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效果。20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隨著現代環境藝術運動的興起以及一些其他現代藝術發展的影響,人們開始再次將注意力轉移到對城市園林景觀視覺美學方面。以往那些單純考慮某一種城市園林功能的設計理念,逐漸被設計者所摒棄。
二、中國園林景觀設計研究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城市園林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靈囿”的人工環境。其建設方式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通過挖池筑臺的方式,建成主要用于游玩休憩的人工環境,僅供皇家貴族狩獵游樂的場所。兩漢時期,我國當代城市園林已經在“囿”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兼具宮殿生活區和狩獵游樂區的園林形式。這一時期的園林面積極大,往往方圓數百里,保留了“囿”的狩獵游樂的內容,并且有了建設在廣大地域中的建筑群落,宮殿、花園互相間雜,互相映襯。魏晉時期,我國社會所產生的大量私家園林已經從利用單純自然環境,進而發展到人工模仿自然環境的階段。園林建設在技術層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園林設計的指導思想偏重于追求自然情致,盡可能地淡化園林中的人工痕跡,這一時期的園林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便是“自然山水園林”。晉朝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虛構他所認為的理想社會場景,這其中所描寫的情景,對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園林布局就有很多啟示。
與陶淵明同時期的我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謝靈運,在其所著的《山居賦》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他經營自家園林的點點滴滴,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理念、建設方式、園林標準等方面,都有極高的參考意義。唐宋時期,中國園林的設計建造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軌跡類似于我國古典繪畫、文學的發展。就像繪畫和文學藝術成為宣泄作者個人感情的手段一樣,園林已不僅僅是一種人工模仿自然環境的技術,而逐漸成為抒發設計建設者內心感受和個人情緒的手段。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就十分喜歡設計建造園林,他在長安有悉心建造自家宅園,在廬山建草堂,著名的西湖風景區也是他任杭州地方官員時開發建設的。他在自己撰寫的文章《草堂記》中,較為仔細地記錄了他是如何選址,如何協調園林建筑與環境,如何引泉水造景的過程,作者還記述了草堂的四時風光以及自己在草堂的舒適環境中愉悅的身心感受。
我國宋朝的文學家歐陽修的著名詩篇《醉翁亭記》,記錄了滁州城郊風景區的選址、設置亭子的詳細情況,描述了景區的四季景色。而且,自宋朝開始,中國就出現了專門評述園林的書籍和文章。騷人墨客欣賞園林之余,所著的評論性著作,可以說樹立了明清時期文人園林的設計建造規律和原則,也極大地影響了普通人對于城市園林的審美取向。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山水田園詩、游記散文、山水畫評論以及其他的藝術和審美觀念,對我國的園林景觀藝術在認識和表現自然及園林布局、構成、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明清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我國明代就已經出現了具有專業素養的園林匠師了,這些匠師們能夠靈活運用舊時所積累的園林設計建設經驗并加以發展。明代著名的園林設計者計成撰寫了《園冶》一書,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關于中國傳統園林知識的專業著作,該書是對我國傳統園林設計建造實踐的總結,總結出了“相地合宣,構園得體”的園林設計基本思路,還有諸如“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傳統古典園林的一般原則。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和清初的李漁《閑情偶寄•居室部》都較為詳細地說明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下,園林的具體營造方式。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大發展的時期。明清兩朝皇室掀起了一波皇家園林建設的熱潮,涌現出了諸如頤和園、紫禁城等一系列享譽中外的皇家園林。這些皇家園林的設計理念和建造風格,集中代表了我國古代園林的風格特點,對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發展有著莫大的影響。由于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園林的發展一直處在“閉門造車、自說自話”的狀態,極少與其他國家交流。直到19世紀末,隨著上海租界建成外灘公園的建成,近現代園林學的概念才開始逐步進入中國,并對我們國家傳統的園林設計理念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沖擊。
中國近代,國內自建公園逐漸增多也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了。從20世紀起,中國一些農學院的園藝系、森林系或工學院的建筑系陸續開始開設庭園學或造園學的專業課程,現代園林學教育在中華大地才逐漸推廣開來,同時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師徒傳授的教育方式,一些相關專業的論著也開始出現。回顧近代中國的城市園林的發展過程,我們看到,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的城市園林景觀的研究,更多的是將西方的城市園林景觀方面的理論、體系、著作、方法引進國內。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城市園林景觀也沿襲了其他領域內“全盤蘇化”的模式,注重園林景觀在城市中作為民眾的休息區而存在,形式上追求“寬、大、高”的規模感,這種指導思想一致影響到現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園林學經歷了較多的曲折,但是也仍然有較大的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園林學的實踐得到了非常多的實踐機會,這也促使著園林學的研究范圍在不斷拓寬:由傳統園林學到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又使得園林學的范圍延伸到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領域。
三、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在目前存在的不足
隨著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任何國家地區都在不斷的面對外來文化和思想的沖擊,如何在這一大背景之下保持自己國家、民族、區域的獨有特征,已經開始成為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面臨的挑戰。高樓大廈、鋼筋混凝土、標準化的公共設施,幾乎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的統一面孔,充滿本土特色的審美情趣也逐漸被這樣的外來思潮所淹沒。特別是在我國當前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建設過程中,刻意追求“大、寬、洋、高、快”,忽視傳統園林的藝術成就,使得城市園林景觀呈現出雜亂無章,毫無本土特色,缺乏有個性的園林形態,使得城市園林難以形成獨特個性優勢,“千城一面”的現象尤為突出。
隨著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包括聲、光、空氣、水源等方面的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許多新興城市大多缺乏清潔燃料、垃圾收集和無害化、污水收集和處理的必要的城市環境設施。任意丟棄的垃圾和任意排放的污水都從不同層面造成非常嚴重的視覺和嗅覺污染,給城市園林景觀帶來負面影響。很多自然動植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使得原本應保留的鳥語呢喃、鶯歌燕舞、螢火點點、蟲唱蛙鳴等美好自然景觀消失于城市居民的視野。
城市周邊的自然環境被認為活動肆意的改變、改造和破壞,例如:任意開山取石、河道任意裁彎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隨意固化,很多具有極大生態價值的山坡、濕地被破壞,聯接城鄉之間的一些天然綠色通道被人為開發不當而破壞。同時,城市建設認為地割裂城市與鄉村之間在景觀、人們活動空間方面的聯系,使得城市居民難以感受到城市園林化的成效。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如火如荼的當今中國,“土地財政”成為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命脈。為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政府往往成為最大的土地“賣家”,為了眼前利益,大面積的買地、圈地,把本來屬于農民生產的農田交由土地開發商建成了高樓大廈,雖然拉大了城市股骨架,增加了城市規模,但是也不斷地在侵蝕城市周邊的鄉村自然景觀。這種短視的行為,也在不斷拉大城市與鄉村景觀和自然山水的距離。
人文歷史景觀不僅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一些歷史遺跡,如古建筑、石橋、牌坊等,還包含歷史上遺留的人工或自然水系、農田防護林系統,依舊生長在城市中的大樹、不同時代建成的典型建筑等,在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建設中,首先要盡可能地讓這些包含歷史的元素充分展示城市居民面前,更能夠讓游客能有機會接觸這些歷史素材。
回顧城市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把城市園林功能與充滿美感的園林景觀設計結合起來是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作者:蒲波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