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醫學教育現狀
1.實踐教育體系的現狀
隨著醫療體系不斷變化,患者安全意識及權利意識增強,傳統的在臨床環境中的學徒式教學受到很大限制,患者住院時間縮短,學生人數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少,無法培養扎實的能力,難以達到教學的目標,這對醫學生及患者都是不利的。在實習期間,很多獲得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需要時間去整理消化,但日常工作過于繁重,學生常常喊累,可以自主學習、拓寬相關知識的時間不足,學習效果不好。
2.人文素質方面的現狀
現代醫學模式已不再是生物醫學為主,更合理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患者的文化水平、權利意識提高,醫生主導的醫療模式已不符合現在的醫療環境,對于病情、所需輔助檢查、治療方案、可能出現的情況等都要準確的告知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緒,以合理的方式耐心的解釋,使其能充分配合醫生的工作,理解患者心理的重要性不亞于對疾病本身的掌握,而學生相關溝通能力較差,不能充分理解患者的疾苦,醫患關系更加緊張,形成惡性循環。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1.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積極開展教育改革
我校積極開展醫學教育改革,深入探討、研究教育現狀及可采取的措施,逐步完善課程安排,開設多個學科有機結合的綜合課程,注重邊緣學科的發展,精簡必修課,減少講課學時、課程間的重復,建立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橫向、縱向思維方式。積極探索以某一系統為中心的整合醫學課程,通過競爭試講,選拔一批具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教師擔當重任;同時開放網上教學系統,制作優質的教學課件,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時間安排更靈活,有助于建立合理、扎實的知識體系。PBL模式教學的運用,打破原有的以教為主的局面,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習問題,確立目標,強調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搜尋相關知識、信息,總結、歸納資料,自主將問題攻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技能,構建創新培養的知識構架。
2.注重實踐技能的提高
新的教育模式下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其中包括臨床的技能提高,科研動手能力的提高兩方面。為增加學生的臨床實習機會,我校率先引進臨床模擬操作系統,包括內科體格檢查、外科手術操作和標準化病人的診治等等,更具探索性、綜合性,并配備經驗豐富的臨床教師來指導臨床學習,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操作,形成設計嚴密、措施完善、可操作性強的臨床能力培養體系,學生將理論知識結合其中,不斷拓寬知識面,在學習中認識到操作的重要性,學生在臨床操作、理論結合下自主分析病情、擬定治療方案,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我校連續兩年參加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贏得了團體二等獎,在活動中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科研動手能力的提高則需要學生積極參加到老師的科研工作中,熟悉科研思路,掌握基本技能,同時學校廣開渠道,設立創新基金,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申請項目,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
3.思維方法的培養
創新性人才必須有創新性思維,講究思維的開拓、靈活;培養反常思維、發散思維,善于總結,逐步提高。學生不必不如師,敢于向老師提問,這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加速新的醫學知識的發掘、積累及使用,為醫學界培養出色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礎。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打破常規思維習慣,有側重性的制定培養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分別培養科研型、臨床型人才,滿足未來不同的需要。
4.注重人文教育是創新的關鍵
對于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它取決于人的愛好、興趣、情操,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一顆充滿熱忱的心,積極向上,樂于助人。對患者關心、耐心、愛心。我校將人文教育深入到日常課程中,逐漸的影響學生價值觀、醫學道德等品質,樹立更好的服務患者的信心。今年我們在學生中設立志愿者協會,組織學生在空閑時間到醫院充當引導患者就醫的志愿者,使他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就醫、診療,極大提高了就醫效率,增加了患者的滿意度。醫學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
醫學人才的培養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樹立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理念,注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破將人才培養僅局限于專業知識教育的框架,堅持強化理論基礎,拓寬專業知識面、突出應用技能、注重科技創新、提高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指導思想,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學術進步的優質環境,為我國的醫學事業增添色彩。
作者:邢影 劉洪雨 單位: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