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一、90后高職學生缺乏活動積極性的原因
90后的高職學生成長于一個經濟上經歷經濟體制改革轉型、利益關系調整,文化上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融合的特殊時期,自身存在的積極向上的要求,但周圍的成長環境也滋生了他們的一些共同的缺陷。
1、自我意識的高漲與挫折意識的匱乏。由于社會文化思想的“百家爭鳴”,90后的高職生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自信心強,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敢于反抗父輩和學校,語言具有創新性,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別人的感受。他們強調個性,追求時尚與另類的激情生活品質,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思維觀點,富于挑戰性、冒險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閱歷不足,對于社會問題、社會意識等認識不夠,并且依賴于接受別人的幫助,責任意識淡漠,卻不愿意釋放內心的感激,缺乏對挫折的心理準備和吃苦精神,常常表現為逃避,蠻橫,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潰。在參加活動中更多地是考慮自己的臉面,而不是參與性。
2、功利心理的增多與分享意識的薄弱。由于社會功利思想的日趨泛濫,大學生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對感恩父母、師恩教誨和關懷關切的感情視而不見。在參加各項素質教育活動中,部分學生都以是否有利于當班干部、入學生會、入黨、今后找工作有益為評判標準,而且很多學生會很直白地表達了參加活動的目的,而且認為這樣做很正常。殊不知,這樣的思維更是導致素質教育活動無人參加的最直接的原因。而由于功利思想的泛濫,學生參加素質教育活動的目的更多在放在自己,吝于分享與感恩。
3、獵奇心理的豐富與文化深度的淺薄。當網絡成為90后不缺少的學習工具,網絡媒體在高職學生中的意義不僅僅是輕易地獲得各種文化信息、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之用,更是他們用來表現個性自信和張揚,甚至在某些領域比一般老師知道的還多還深入的一種方式。這是網絡讓“90后”大學生出現了“微閱讀”現象,在許多文化活動的競賽中存在依賴網絡的現象,只懂得從網絡中“拿來”,卻沒有進一步學習和借鑒,很容易出現內心的空虛和無助。
4、行為觀念的開放與交際方式的欠缺。大學校園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大學生接受的思想相對開放,更容易表達內心的情感,也愿意敞開心扉,通過班級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網絡交流等方式,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向開放、寬松、和諧的方向發展。但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理想色彩比較濃,過分追求完美,人際交往觀點容易出現偏激,經常把本數正常的人際矛盾視為異常。還有部分學生渴望友情,害怕孤獨,又不會合理調試,在交往中變得感情脆弱、敏感多疑,交往時謹小慎微敏感,影響到正常的人際交往。這些狀況都導致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參加素質教育活動。
5、素質教育的多面性與專業設置的狹隘性。不同專業類的學生應具備不同的專業素養,但是比較廣泛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同時具備的,也就是說,他們所需的素質教育應該是一樣的。現實中,理工科的學生比文科學生更少比例地參加素質教育活動,一方面是因為文科類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素質教育結合更緊密一些,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參與到素質教育活動中;另一方面,理工科的學生專業知識面較狹窄,他們大多數時間被實驗、實踐、實訓圍繞,主動接觸社會的能力,綜合運用素質能力的機會較少。在學習時間的寬窄上,高職理工類的學生課程設置較多,高職文科類的學生課程相對寬松,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高職院校學生在參加素質活動方面不積極情況的原因。
二、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積極性的要求
1、專業教育與素質活動相結合。“90后”的大學生不會滿足于“填鴨式”的大學教育,而素質教育扮演的是既教書又育人的角色,以專業教育為依托,把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相結合的問題,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又把專業教育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教育中,素質教育活動以研究性教學為載體,促進教學與研究、實踐相結合,在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思維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主動學習,拓展學習領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了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2、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素質教育體現在每一堂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而課外活動是素質教育的擴展和延伸。只有教育者以素質教育的思想為指導,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學生才會自覺走出校園接觸社會。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核心,以強化實踐能力為目的,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素質教育活動,大學生們才會對相應的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也能在活動中給自己找準定位,消除內心的“盲從感”。
3、創新與實用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重點。指導90后的學生通過科研立項、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等各種途徑,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創業教育等四大基地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創業能力,實現了學生由“主動適應”到“積極拓展”再到“深化升華”有序推進,培養學生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社團活動,既豐富活躍大學生活,形成了新型的一種大學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堅毅品格,鍛煉他們工作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三、提高參與素質教育活動積極性的一點建議
1、樹立“人本化”的教育觀念。“90后”大學生作為逐漸成熟的青年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在開展活動時,要了解學生所需,確定開展什么樣的主題活動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將活動策劃、宣傳、實施、總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民主,實時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2、構建健康的活動氛圍。在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中,要了解“90后”大學生大多求知欲旺盛,懷疑心和好奇心較重,但是缺乏引導,缺乏正確的活動、學習方法。落后的活動主題、活動組織方式卻阻滯了他們的自身發展。因此,要激勵同學們參加活動表現出的積極性、奮斗力、團結心等向上向善的心理。在活動實施前,要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生能力分配工作,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構建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在參加活動時,較為樂意地為大家服務、為集體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