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地方醫科院校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內容不合理
調查發現,學生對通識課程的整體滿意度不高,僅為12.2%。在影響滿意度的因素中,授課內容與醫學學習脫節為主要原因。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通識教育選修課五花八門。例如:中外歌劇賞析與合唱藝術基礎指導、書法鑒賞與創作、心理電影賞析等。課程設置缺乏學科整體規劃,存在因師資情況而開課的現象。由于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教師相對較少,而且對選修課程的學生人數也有一定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選擇的余地。
(二)課時不足,教學形式單一
通選課程的課時是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與保障。目前長治醫學院共開設16門通選課程,共640個學時,平均課時為40個學時。而中國84所醫學院校人文社會類課程平均課時為62個學時。盡管現在通識課程開設的課程數目較以往增多、課程更貼近醫學生的需要但大多定位于選修課,如積極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生活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對課程重視不足。就教學形式而言,通識課程的授課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僅有部分課程安排社會實踐或課堂討論。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認可度不高,認為這種教學形式,缺少對分析、解決問題方法的教學,導致通識教育與醫學臨床實踐的脫節。有學生提出在臨床實習中增加通識課程實踐的內容,為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三)課程考核形式單一,以終結性評價為主
在調查中發現,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由于偏重于概念的解釋和基本原理的灌輸,所以大多數通識課程的考核以最后的閉卷考試作為評價方式,學生在考前突擊就可以過關。雖然也有平時和社會實踐成績占一定比例的考核形式,但所占比例較小,評價還是以學生的應試知識掌握為主。致使學生只是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而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較淺層次上。
二、改善地方醫科院校通識課程的對策
醫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掌握醫學技術的醫學生必須對人類具有極高的責任心才不致有意或無意對他們造成傷害。這種責任心從實質上說是仁愛之心與人本情懷的人文素質的體現。盡管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并不直接創造財富,但由于它決定著人的生存境界與發展水平,因而在最深的意義上構成了一切財富的根源。要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不能脫離一定的時代背景、學校發展基礎以及發展水平。因此,地方醫學院校在通識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于學校的現實條件,在此基礎上探索相對“最優”和“最理性”的對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落實。
(一)明確通識課程的內容
優化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醫學院校通識教育首先要面對的問題。醫學通識課程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許多學科是在原來的哲學、歷史學、教育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門類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在醫學通識課程開始獨立建制的今天,這些課程在構建自身的課程體系時,需找準自己的學科定位,理清其與醫學學科門類的關系。首先,通識課程內容必須指向教學目標。一門好的課程的標志就是落實教學目標。醫學通識課程要圍繞為醫學服務的原則。目標要確立在注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運用能力,將人文整合到醫療實踐中,從而實現人文與醫學的一體化。例如,以往由于把醫學倫理學誤解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培養德才兼備的醫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教學目標。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醫患關系、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及老年人醫療等問題的反思,認識到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應是對醫學領域道德價值的識別與判定,教會學生分辨價值、分清善惡,并把這些應用到工作中去。因此,通識課程應以解決社會問題、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為目標,使通識教育內容更好地融入醫療實踐中。其次,通識課程內容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一門課程能夠解決的問題,能夠嵌入到學生內心深處關于取決于學習者的主觀態度。所以,在要改變因人而設課程的情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和先進性,開展課程的優化的前提下,還要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再次,通識課程內容要體現實用性和針對性。通識課程各門類之間不是孤立地講授而是彼此融合,相互交叉滲透,并與醫學內容緊密結合。如涉及醫患關系的內容,可以聯系當下的醫療糾紛案例從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等角度探討醫患關系的各個層面。這樣,學生不僅掌握的是概念和原理而且了解了在臨床實踐中和病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及技巧。
(二)適當增加通識課程學時,建立規范的課程體系
課程學時是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保障。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一樣,作為對畢業生“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長治醫學院作為傳統的醫科院校,學科相對單一,不具備綜合性大學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優勢。由于人文社科教師師資不足,通識課程學時少,理論與實際教學聯系不夠都阻礙了課程體系的完善,要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適當增加通識課程的學時數。在課程內容上縮減課內教學時數,加大教學實踐時數。此外,為保證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時間安排上應盡量避免把通識課程的上課時間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另一方面,改革課程結構,建立科學、規范的通識課程體系,避免通識課程被公共課所代替。
學界認為,當前醫學院校通識課程的結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人文社科類課程,包括文、史、哲、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一類是由醫學與相關社科類學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學科,如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等。地方醫學院校在實施通識課程的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現狀,找準學科定位,理清通識課程與醫學學科門類的關系。針對因師資而開課的情況,學校應有嚴格的審核制度,對開課教師的知識背景、教學經驗、開課的必要性等進行評估,杜絕一些通識課程開設的隨意性,對于課程內容有重復的課程應禁止開設或調整授課內容,在課程設計上堅持持續性和實用性原則。同時,還應注意通識課程門類的全面和均衡。
(三)豐富教學形式,完善通識課程評價
提高通識課程的實效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很重要。長治醫學院的通識課程仍是以大班授課、課堂講授方式為主,受條件的制約目前采取小班授課不太可行。因此在現有條件基礎上,可以采取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課外閱讀、情景模擬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拿課外閱讀來講,在我們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除醫學教科書外很少讀與醫學有關的人文社科類書籍,有12%的學生沒有主動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在講授《醫學心理學》過程中,筆者在每一章給學生布置參考書目,并把閱讀筆記、心得體會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內容。此外,積極探索“基于案例的學習”和“基于問題的學習”的先進教學方法。如有的衛生法學教師同時也是律師,利用這一優勢,可以把自己經辦的醫療糾紛案例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和學生探討在現代醫患關系不斷物化的環境下如何理解以病人為中心、知情同意等原則,并結合社會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案例的學習,考察學生在具體臨床問題中運用知識的能力。總之,尋找適應地方醫學院校情況的教學形式是應堅持的一個原則。
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考核方式的變革。以往通識課程的評價主要以終結性閉卷考試成績為主。通過實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在課程考核上,變單一的閉卷考試為開卷、平時作業、實踐成績、閉卷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平時作業、實踐成績要進行細化,在教學過程中編制學生評價量表,包括學生參與、交流、準備、思辨、團隊精神等方面的內容。在每次活動結束時,教師應及時評價與反饋,保證學生知情。教師不能只講感覺。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教師要準確表達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注重學習經過的評價,讓學生監督自己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成績的具體反饋信息,形成學生優缺點的綜合成績報告,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從而實現由單純的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轉變。
醫學通識教育是一個涉及終身教育的過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整個醫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系統教育的復雜工程。地方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無疑是這個艱巨復雜工程的第一步,改進通識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問題,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醫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種人文教育是對醫學院校的大學生的臨床技能訓練和操作訓練的補充,可以讓他們從價值上理解生命和呵護生命。
作者:牛臨虹 單位:長治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