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適應當代藝術設計師基本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
(一)當代藝術設計與設計師的素質
杰出藝術設計師應具有兩方面的基本素養,即知識的素養和創意的能力。知識的素養包括設計專業的知識、視覺藝術的素養,還有科技、消費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創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銳地把握當下流行的元素,并將各種信息加以藝術綜合和創造的能力。藝術設計是一種創意活動,其不同于工程領域中的設計之處就在于創意性。創意性首先體現的是設計者的個人觀念,其次是在藝術設計產品中彰顯出設計者獨特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飛利浦(中國香港)設計公司創意總監肖恩•休斯曾說過,其設計哲學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費者、商業本身和工業科技這三大市場支柱,就不能生產出有意義的新產品。而對著三大支柱的綜合考慮,如果不能增強產品結構的創新性,就會阻礙它的創新性。為了設計出有意義而又實用的產品,作為設計師,我們有責任去理解并應對這些分散因素所帶來的挑戰。
要應對挑戰,就必須進行創新,即對設計者所面對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創造出不同于其他產品結構的作品。因此當代杰出藝術設計師,僅僅具有純粹的藝術設計專業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應具有諳熟當代藝術設計語境的素質以及綜合創造的能力。當今是信息的時代,是大數據的時代,是互融、交互的時代。藝術如此,藝術設計同樣如此。正如新媒體藝術家阿斯科特所認為的那樣,我們正在走向融合的藝術,其反映和建設在現實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應用具有獨特和積極的影響。它加速了技術智力的進化、消滅正統思想、挑戰代表性、打破教條、直面唯物主義、要求參與、雜交身份、舒緩社會交往并重新排列時間和空間的秩序。杰出的當代藝術設計師應適應當下融合時代的要求,將綜合各種信息,并且能夠加以重組,進而進一步創意,是為綜合創意的能力,這就是當代藝術設計師所具有的素質。如何應對培養和提高未來藝術設計師素質的挑戰,是每個從事藝術設計的教育者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圍繞著當代藝術設計特點,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藝術設計的基本素養,著眼于培養對信息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或可以認為這些能力的培養是產生設計大師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為行為方式的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
開設不同課程,給學生建立了學習和掌握不同知識信息的平臺。就美術欣賞課程而言,它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藝術形式、觀念、藝術思潮、社會、美學等方面的信息,這些知識信息是藝術設計師具有的基本素養。美術作品本身就是多種信息的組合體,這些信息包含著藝術家的觀念、審美以及創作定式,同時還打上藝術家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烙印。傳統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注重對美術作品的信息解讀,尤其強調對美術作品的感知,強調個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藝術設計專業的美術欣賞課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藝術設計專業美術欣賞的教材)也強調美術欣賞最后的共鳴,教學方法是著力于知識的把握、作品內容和意義的解讀、形式和技巧及表現性的講解。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知識傳授,是一種“述”的表達模式,是一種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說方式,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充其量只是達到個人修養的目的,在當前這個強調藝術創新的時代遠不能滿足藝術設計師對于藝術設計基本素養和創新的要求。
對于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構建不同于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模式,建立新的以“作”為行為方式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所謂“作”,即做、創造,即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學會重組信息、如何建立再創造的觀念和方法。在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視覺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再創造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是將美術作品中所含的各種信息進行重新組合排列,并將自己的認識融入到美術作品中,進行再創造,從而賦予美術作品新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不同于這件美術作品的全新的藝術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評價,這種新的形式與評價是能與藝術設計建構起某種關聯關系。學生能通過這種關聯,將這個新的藝術形式和評價應用于自己的藝術設計中。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層面上,不是僅僅對美術作品的解讀,而是在“作”的層面上,這種“作”的方式就是重組與再創造,即對信息的重組和再創造,這種教學模式是思想行為的方式,其教學方式是培養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樹立獨立分析、解構的行為觀念,養成重新組合藝術、觀念、社會等信息的行為方式。
二、行為觀點和方式教學模式下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學
藝術設計的主要要素是圖像形式和媒材,這也是純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說純藝術強調個體的主觀表現,那么藝術設計更強調實用的原則。以“作”為行為方式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模式,主要觀點是強調行為的觀念,即要求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樹立自我創造的觀念,具體到課程教學設計上應圍繞如何引導學生將重組的藝術的信息,并由學生獨立思考或團隊合作來解決如何將思考合議的結果,應用到他們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一)解構、比較、綜合藝術的信息
藝術“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發展的思想,以及創造包含著它們的形式與結構”。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首先是解構,即對不同作品中點、線、面、結構進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種關系;其次是比較,將作品包含的藝術信息進行對比研究,探究藝術信息的關聯性與延伸性,尋找反映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可以通過解構和比較畢加索與其他藝術大師的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圖像的形式和觀念,理解藝術大師是如何綜合藝術的信息。立體派大師畢加索曾研究過塞尚等大師的繪畫,通過解構畢加索的作品,以及對比其他大師的繪畫作品,可以看到畢加索修長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影響。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對現代藝術的貢獻,不僅是改變人們藝術觀察與藝術思維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來詮釋藝術。畢加索幾何化表現方法,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畢加索同樣也吸收了黑人藝術的元素,他的藝術是在分析解構他人藝術信息的基礎上,激發了創作的靈感,進行了重組與再創造。美術欣賞教學中將各名家作品中所涵蓋的信息加以比較,正如在欣賞畢加索的藝術時,可以將他與格列柯、塞尚等大師的作品聯系起來加以比較研究,找到藝術大師分析、綜合信息的方法,為下一步進行重構藝術信息做好準備。
(二)重新建構藝術的信息,結合現代藝術觀念,激發設計的靈感
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首先是引導學生解構作品的形式、色彩、構圖、空間等關系,其次是聯想與重組。當一幅作品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作為美術作品的觀眾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構,究其原因,延伸藝術作品的意義,從中尋找出可能激發學生設計創意的靈感,將零散的、不規整的元素重新組合起來。將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引入到藝術設計中的方法是現代藝術設計大師的主要手段,無論是西摩•切瓦斯特、岡特•蘭堡還是福田繁雄,無不是將藝術信息、現代藝術觀念加以綜合與創造,進而成就自己的設計風格。藝術貴在創新,而創新貴在對信息的綜合與創造。現代藝術無論是觀念還是形式上都給予人們許多啟發,激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現代藝術大師波洛克通過描繪漩渦、循環、聯系,以及色彩和線條的融合來模仿連接性,也為現代繪畫帶來了更高吸引力的網絡世界中的形象。
波洛克是第一個將牢牢固定在畫框中的畫從藝術館的墻上摘下來的人,他開始關注的是大地藝術,為行動和交互提供場所,為全面的觀察方式、想象和構筑奠定基礎,并形成全新的藝術美學態度,直接影響著我們這些數字空間中的主要繼承人和受益人。現代主義藝術思想對藝術設計思想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以現代平面設計為例,立體主義的形式、未來主義的思想觀念、達達主義的版面編排、超現實主義對插圖和版面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們或是在意識形態上提供了現代平面設計的營養,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鑒。時代已經打破了唯藝術至上的神秘光環,人人皆是藝術家,生活為藝術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藝術與設計、藝術與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互為啟發是當代藝術的特征之一。分析藝術現象、藝術觀念的形成發展,可以清晰地顯現出藝術作品與藝術設計間的相互影響,這種分析綜合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對當代藝術觀念有深層的認識,能夠啟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從而激發藝術設計的靈感。
(三)創造能力的培養
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而建立,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教學模式應圍繞創造力的培養而設置。這種創造力是能創造出新的圖像形式、觀念的能力,對學生在設計專業實踐中起到引導作用。這種創造力的培養是在“作”為行為方式的美術教學模式下,進過分析、綜合、重組信息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為現代藝術之父,就在于他對以魯本斯、德拉克羅瓦,以及威尼斯畫派、巴洛克風格繪畫,還有印象派的繪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揮其色彩的敏銳感,將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這些元素進行重新組合,延伸其中的藝術意義,構成了其獨具個性的結構形式。這是一種創意的行為,是設計專業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
日本設計師谷口廣樹談到自己的藝術設計學習過程時說:“大學時,我選擇了造型設計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學習平面設計的研究室。我們學過漆藝和型染,也學書法、銅版書和網板書(絹印)等課程。當時學習的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成了我拓展表現領域的殺手锏。此外也受教于當時的新銳畫家有元利夫先生,通過云?彩色習得日本畫的基本知識,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論,而我在感受到這些不可思議的因果關系的同時,也激發了創作的熱情。創意的靈感來自主客觀的契合,這些契合是在藝術設計方面為有意識和有行為的人準備的。有了創意的靈感,即可為創造打下基礎,培養和提高創造能力。
三、結語
以“作”為主要特征的美術欣賞課程模式的建立,是適應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力圖培養和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創造能力,是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方式,或可以認為,藝術設計專業的本科學生通過對美術欣賞課程的學習,能通過作品解構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等各種信息,并能對這些信息進行重組,進行再創造,誘發進行藝術設計的設計靈感。這一模式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獨立創意的行為方式,是改變傳統的美術欣賞課程重知識信息傳播的觀念行為,是重新構建重組信息、進一步再創造的創意行為。
作者:錢錫仁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