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科學的視角下主題式教學活動開展的必要性
1976年美國生理學家加查尼加(W.S.Gazaaniga)提出了腦認知功能的模塊說,從側面說明主題式教學是一種比較適宜兒童早期學習的教學方式。這一理論認為在認知功能上,人腦是由高度專門化的、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模塊之間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實現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人腦所形成的功能模塊是一種快速、特異的信息過程。該理論強調人腦運作的整體性,而不是對腦功能的靜態、局部活動的關注。腦科學研究還表明,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大腦的發展,兒童幼年時期神經元網絡的生長和復雜化過程對于兒童知識的建構至關重要。大腦模塊組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和性質,大腦的可塑性為發展創造了機會。主題學習可以幫助兒童創造“模塊”與“聯結”,將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實現知識的模塊化,促進兒童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并能遷移到其他情境。主題式教學活動內容的組織和安排符合大腦的學習規律,能夠為大腦提供比較系統的、有序的和生動的刺激。當前幼兒園開展的主題式教學,從其發展與變革的淵源來看,與20世紀20年代陳鶴琴先生倡導的單元教學、80年代開展的幼兒園綜合主題課程實踐、90年代以來幼教領域開展的整合課程等都有密切的關聯,也可以說主題式教學是從這些變革的實踐活動中孕育出來的。雖然這些名稱在表述方面有所差異,但在組織設計思路上基本堅持這樣一種取向:通過有機的組織和運用兩個及兩個以上具有某種內在關聯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去考察和探究某個主題或者中心領域。主題式教學在我國幼兒園的普遍運用,一方面是因為主題活動能整合幼兒教育的活動內容,圍繞相關主題進行教學,強調幼兒建構的學習能力,有助于改善領域間的分化隔離與兒童生活經驗嚴重脫節等問題;另一方面,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過多視角、多通道所獲取的信息,更易于兒童的記憶和信息提取。綜上,從腦科學研究及其對教育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來看,早期教育工作者應將腦結構、認知功能與教學目標、教學結果聯系起來,綜合考慮其與兒童的早期經驗、具體學習經驗的關系。為此,早期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積極構建知識網絡,并促進兒童對所學知識的相互聯結,運用主題式教學便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二、腦科學視角下幼兒園實施主題式教學活動的價值
幼兒園主題式教學活動在目標、主題、材料與環境、展開以及組織形式方面,體現了融活動性、整合性、層次性、動態性、系統性和生成性為一體的特點。主題式教學活動能培養幼兒的社會情感、發展感覺運動和提升言語認知能力,以促進他們腦突觸的聯結與發展。
(一)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多感官參與兒童是用整個身心來了解事物的,其學習活動需要整個生理系統的參與。腦科學研究表明,調動人的多種感覺通道,給予感官系統均衡合理的刺激會使人學習和發展得更好、更協調。由于兒童的感覺偏愛、學習風格是有差異的,充分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對于兒童的學習、記憶有重要意義。而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開放性和多樣化的特性,有助于兒童表達視覺、觸覺、情感或聽覺方面的偏愛,并為其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腦科學研究認為,每個復雜的事件都在大腦中孕育著信息,并把學習者正在學習的內容與其他有關經驗、過去獲得的知識、未來行為聯系起來。對教育者而言,要將關注點放在拓展兒童接觸內容與情境方法的數量與質量上。由于兒童總是對沉浸(immersion)其中的復雜的整體情境做出反應,教育者應為兒童設計和編排如同生活一樣的、豐富的、適當的經驗,以確保兒童以增強意義提取的方式加工經驗。對兒童而言,在主題氛圍中的學習能夠容忍他們意義不明確的解釋、問題解決與質疑。沉浸于該狀態的兒童,會在主題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索。他們能夠通過多感官參與的方式來了解主題學習內容的相互關系,并獲得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在這種復雜的、生活化的、整合的主題活動中,雖然活動內容是嚴密、具有挑戰性的,但兒童可以體驗到一個高度的自我學習動機,使得兒童的學習活動是愉悅的。兒童的發展不僅僅是生理驅動的拓展過程,也是一個從經驗中獲得基本信息的主動過程。主題式教學活動有助于調動兒童智能、創造性、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參與,在這種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和相互聯系的活動中,兒童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重視幼兒個體經驗的整合與拓展雖然每個大腦都有相同數量的系統,但它們在不同的大腦中以不同方式進行整合。每個兒童接受的刺激不同、所處情境不同、感受和體驗經驗的方式和質量也不同,加之學習、文化、生活經歷的獨特性和復雜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腦的結構。為此,教育者要認識到不同個體的大腦之間的異同,這樣才能更加敏銳地了解不同兒童經驗發展的需要。兒童的學習活動依賴于先前的經驗,即兒童從現有經驗和親身體驗獲得的經驗中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并將新經驗和新知識與學習者的原有經驗和知識聯結起來。學習能夠改變大腦,因為大腦能夠根據每一個新的刺激、經驗和行為進行重新聯結,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驗的獲得。為了有效地感知新事物,需要讓兒童回憶過去的經驗,找出與新事物相關聯的經驗聯系,以獲得新的經驗。在主題式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原有經驗,重視兒童通過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經驗。杜威認為經驗包含一個主動的因素和一個被動的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結合著。在主動的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的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兒童是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展開學習,一方面兒童要進行具有實驗性質的探索活動;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接受學習活動的結果。主題式教學活動能充分考慮兒童的原有經驗,激發兒童的發展和固有的好奇心。
(三)豐富幼兒主題經驗獲得的資源構建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教師、幼兒與材料這些教育系統中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要把空間、環境、家長、社區等看作構成教育的重要因素,考慮這些因素對兒童教育活動的價值。這其中隱含著一種兒童觀,即兒童是擁有一定知識經驗、擁有獨特學習方式的、主動的學習者。腦科學研究認為,兒童是有巨大潛能的,他們并非只有單純的需求,他們富有好奇心、創造性。兒童有著強烈的學習、探索和了解周圍世界的愿望,通過整合不同信息資源的主體活動,兒童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尋求對這個復雜世界的理解。與之相對,我們把教育者看作是活動的組織協調者,一方面在活動過程中要協調好與主題相關的物質資源,另一方面負責調動兒童的內部動機、促進兒童主動地獲取知識和參與到問題解決和探索之中。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兒童能在其中獲得真實、豐富、生動的經驗。小組討論是加工處理經驗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它為兒童提供了在他個人經驗基礎上重構自我經驗的機會。
三、結語
根據腦科學研究中,學習因挑戰和反饋而提高,因威脅和壓力而抑制的腦學習原則,小組合作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小組的智慧、體現團體的力量。在小組合作中,可以把其他學習者看作是兒童學習環境中最偉大的協助者,在學習活動中兒童要考慮小組其他成員,通過互相尊重、協作精神、協商、討論等方式促進活動的展開和深入。主題式教學不僅重視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經驗交流與互動,更重視有效利用其他教育資源,如把家長和社區資源引入活動,既可以豐富兒童的社會經驗、增強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又可以為兒童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擴展兒童的視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陽曼超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