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戰時期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貢獻
湘雅醫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對于湖南地區的衛生防疫、治療及醫學人才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院早期就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運動,如滅鼠運動、進行預防天花和白喉的接種、夏季開設霍亂醫院等等。特別是在抗戰時期,迫于戰爭壓力和安全考慮,學校兵分三路,低年級學生遷往貴州貴陽繼續隨校學習,高年級學生及湘雅醫院留守長沙,以協助湖南的抗日救護及衛生防疫工作,另外部分師生在湖南沅陵建立湘雅醫院沅陵分院,轉移一部分設備器材,避免敵軍的火力集中攻擊。西遷貴陽的的湘雅師生,在極其艱難的境況下依舊團結奮斗,克己奉公,使得教學和臨床工作質量基本上未收到戰爭和流亡的影響,同時對當地的傷員和流行疾病的治療及防治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協同當地醫院分擔診務,培養了團結、互助、積極、主動的優良作風,直到今天,貴陽市還留下了“湘雅村”的美名。1944年12月8日,日寇侵入貴州,貴陽師生只能再次流亡,遷往重慶楊公橋。在重慶地區,學校師生同樣本著辦學救人兩不誤的原則,繼續發展著湘雅的事業。與此同時,沅陵分院的湘雅師生也對當地的疾病進行了防治工作。戰時,沅陵一帶霍亂流行,湘雅分院又增設一所傳染病院,使大部分垂危患者起死回生,死亡率控制在3.7%,大大低于國外文獻報告的霍亂死亡率20%,因而受到了國際聯盟霍亂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特別贊賞。此外,沅陵分院還為撲滅當地流腦、痢疾流行做出了重大貢獻。縱觀抗戰時期,湘雅人踏著烽火狼煙,救治軍民傷員和難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其氣節其膽識可歌可嘉。他們協助辦理戰地救護講習班,協助成立湖南省健康教育委員會,辦理衡陽、郴縣兩處飛機場的臨時治療所,協助辦理長沙縣衛生院、湖南產院及傳染病院,在長沙市北郊設立衛生事務所,在衡陽制止了霍亂流行,協助了湖南省的衛生防疫工作。
二、為中國醫學教育樹立了典范
從教會大學的角度來分析,它是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催化劑,活躍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構筑了全新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承擔了轉型社會對教育提出的部分職能與需求。湘雅醫學院當時在國內的同類院校中十分出類拔萃,這要得力于湘雅一貫奉行的高標準、嚴要求。學校各科課程之支配都是依照美國醫學校聯合會所定課程,學制、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前期、后期的設備都與美國的同類院校差不相上下。湘雅醫學院在進百年的辦學歷程之中,始終秉承強調基礎訓練,注重臨床教學。早在創建之初,胡美博士就仿照美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提出了堅實的基礎課程、合格的專任教師、完善的實驗設備、充分的實習時間、良好的臨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學校十分重視實驗課程,學生在做實驗時只要有一點不合要求,就必須重做;學校每月都有學術交流活動,由師生聯合進行交流和討論;校內所有課程一律用英語講授,課堂提問、答卷以及書寫病歷也必須使用英文。在教學過程中,嚴謹治學,嚴格要求學生。湘雅按照歐美慣例,在學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自由和放任的方式,但在功課方面的要求卻極其嚴格。每次考試的時候無人監考,教師出好試題后就離開,由最后一位答完試卷的學生收齊試卷送交教師。一旦發現有人舞弊,則嚴厲處罰,直至開除學籍、通過這種教育,令學生養成自制、自尊、以誠實為無上光榮的信念。湘雅還注重培養學生的醫德,在實驗過程中對生命和人體持極端尊重的態度。這也為學生在以后的行醫中保持醫生的責任和職業操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考核成績方面,學校采用的是嚴格的淘汰制,規定各科成績以70分為及格,甚至一度淘汰率達到75%。引進資金、中西并舉、嚴謹治學、擴大往來,這四點,毫無疑問使得湘雅為中國醫學教育樹立了典范。
三、促進了中國醫學教育的現代化
19世紀末的中國傳統醫學教育仍主要沿襲傳統的方式,即父子親屬相傳、師徒傳授或自學。學習方法一般是“一讀二背三臨癥”———對學習課本要大聲朗讀,做到背誦如流,邊學邊隨長輩或師傅臨癥見習,直至其長輩或師傅認為其具備獨立行醫的能力為止。而教會大學在辦學理念上,普遍重視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的結合,并將之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體現了學校傳授知識、發展科學以及為社會服務等教育職能。湘雅醫學院重視教學工作,授課的教師和學生們一起翻譯或編寫了大量教科書和著作,以解決教科書極端貧乏的問題,從而為引進西方科學新知識做出了貢獻。這些譯著不僅對高等醫學教育的開展起到極大的作用,還對西醫理論和治療方法在中國內地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湘雅醫學院還引進中國傳統醫學所沒有的一些科學診療手段,諸如解剖、化驗、注射、手術以及X光線等。課程有解剖學、外科學、組織學、藥理學、生理學等,是中國前所未有過的,促進了醫學教學內容的早期現代化。教會大學注意借鑒西方大學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簡潔、精干、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湘雅醫學院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逐漸由系科設置向院系設置轉化與完善,逐漸形成了層次分明、專業分工明確、管理體制嚴密、教學組織相對合理等特點,較之當時的國立大學略勝一籌,在促進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管理體制的早期現代化方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不僅如此,湘雅醫學院還擁有良好的師資隊伍,還有較完善的圖書、儀器設備。因為既有教會撥款,又有西方人士和中國方面的捐款,經費較為充足,有能力購買先進的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等,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較國人自辦醫學校條件好的學習環境,這也從客觀上豐富了教學知識的儲備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湘雅醫學院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注重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強調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還盡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到臨床實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嚴謹篤實的學習精。為推動我國醫學教育的現代化注入了活力。
四、開中國女子醫學高等教育的先河
教會大學在開中國女子醫學高等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受教育權被無情剝奪,女子無才便是德。教會大學為婦女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教會大學的影響下,女子贏得了和男人一樣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自“五四運動”后,湘雅便開始對女子開放,與嶺南大學等成為了我國第一批對女子開放的醫學院校之一。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護士學校的成立和辦學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部分,在醫學院的教學以及醫院的正常運行過程中,女學生的存在和學習也使得很多手術及臨床試驗變得更為豐富。而女子醫學教育的發展在湘雅也一直走在我國前列,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使得醫生和護士這個職業也能讓女性勝任。受封建思想束縛,近代中國大學之門為女子敞開的步伐緩慢。雖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女子終將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教會大學畢竟率先打開了中國女子接受高等醫學教育的大門,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女醫生和專家。在醫學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湘雅醫學院始終秉持“公勇勤慎,誠愛謙廉”、“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院訓院風,為我國的醫療事業輸送了一大批專業人才,為醫學教育的發展樹立了一面輝煌的旗幟,奠定了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基礎。相信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醫療服務的不斷進步,“湘雅”必將引領著我國的醫學教育,邁向一個嶄新的未來。
作者:陳曉陽 王小丁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