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學教師需要獲得學習的時間
1.適度調整工作量
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工作繁忙而勞累,老師們的進修、學習往往力不從心。以河北省某市一所初中現狀為例,教師可以免費參加網上“國培”,這本是好事一樁,但很多教師忙碌不堪無暇顧及上網學習之事。當接到學校布置的網上學習任務時,老師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對策。“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人找到了“國培”的“配套產品”,并好心地奔走相告。這種軟件可以記錄你在“國培”網上學習的時間,以十分鐘為單位計時,每當快到10分鐘時就提醒你點一下鼠標。因為“國培”系統做得很“用心”,你登陸10分鐘后不動鼠標就會認定你沒有學習。難道老師們愿意自欺欺人嗎?但是若坐下來認真學習,時間和精力真的是太有限了!強烈呼吁調整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
2.靈活選擇“工作日”或“寒暑假”
平時很忙很累了,假期需要休息、放松。有些教師平時忙得都不敢生病,不是因為擔心請病假會扣薪水,而是擔心一旦請病假沒有代課的老師而耽誤了學生;一放假,身心一放松,病灶就顯現了,假期只能用來養身體了。所以,不要把大量的培訓安排在寒暑假,最好能讓教師們自己選擇是在“工作日”還是在“寒暑假”接受培訓,這樣更體現學校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3.合理安排培訓課時
如果教師在職培訓、在職進修只集中在寒暑假或某一個時段,間隔時間比較久,對教師來說,培訓斷斷續續,學完就放在腦后,無法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收效甚微。這方面英國做得相對好些,1972年英國《教育白皮書》規定,新教師至少每周花五分之一的時間進修;1987年的《教師工資待遇法》規定,教師每年至少有5天的時間參加校本培訓,教師連續工作五年至七年,便可享受一次帶薪休假學習,時間不少于一個學期。
二、中小學教師培訓需要得到相關的支持
1.學校領導的支持
有些學校的領導在行政監督之下表面支持“國培”,安排本校教師去外地參加培訓,并報銷費用,但同時向教師提出條件:報道、繳費后第二天必須返回學校給學生上課。所以有人戲言“學費交一交,學習報個到,考試來應付,及格剛剛好”。這樣做浪費了國家的資金、浪費了老師的時間、耽誤了學生的課程,對學校是看不見的損失,但是校長往往只顧眼前是否有人上課,可見在教學一線存在不小的實際困難。此外,有些培訓雖然是免費的,但是領導不支持,教師想參加也是枉然。
2.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培訓規劃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比如,目前評職稱必須參加計算機考試,考前很多老師大量練習某些軟件、工具的使用,而考試一通過,就不再使用這些工具了,本已掌握了的本領很快就忘記了,造成資金和精力上的浪費。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調整類似的政策。其次,資金上的支持。英國1984年發表的《學校教師的在職教育、培訓和專業發展》報告提出: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教師進修費用,地方教育當局應拿出相當于教師工資總額的50%左右的經費用于教師培訓。我國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得遠遠不夠。3.高校或教育機構的支持首先,教師專業發展學習項目的有關“通知”應當公平、透明地發布在網上,否則很多通知被某些學校領導“截留”,沒有被安排參加培訓的老師也許很渴望專業發展的機會。其次,應當向中小學教師開放高校豐富的圖書館資源、中國知網文獻庫等,為他們的繼續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中小學教師需要擁有適合的課程
1.對課程內容的要求
首先,在許多地區,培訓工作大部分是國家和教育行政部門等包辦,上級布置什么就培訓什么,把任務分派下去,缺乏針對性———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教學經驗、不同教學水平的中小學教師接受同樣的培訓。其次,在課程設置中,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所占比例較大,而專業選修及實踐課程比例嚴重不足,如:缺少涉及教師教學策略、技能技巧、社會、情感、人文教育等課程的設置。美國學者約翰•斯通(JohnStone)和拉蒙•弗里拉(L•Rivera)對成人學習內容進行的大規模調查結果表明:成人學習者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而非學術性,重視應用性而非理論性,重視技能而非信息。因此,在培訓前應當針對一線教師做一個調查———就像教師備課時要“備學生”一樣。根據不同學歷、教齡(或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量體裁衣地開設多種培訓課程,然后讓廣大老師自己選擇所需的或感興趣的課程,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2.對課程形式的要求
教師培訓往往時間過短、培訓方式過于死板,“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幾百人的大課堂中,以授課的專家為中心,參加培訓的中小學教師以聽課、記筆記為主,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中小學教師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在給自己的學生上課時,使用新的技術(以多媒體為媒介,有的老師還使用電子白板),設計多種課堂活動、注意加強師生互動、有時還會讓學生參與備課……希望高校教師面對中小學教師的這些變化對培訓的形式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方式應是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相結合。如:可以采用參與式培訓(接受培訓的教師深入交流加強參與度)、案例式培訓(模擬真實教育案例進行分析)、探究式培訓(圍繞問題合作探究)等形式。其次,課堂面授和網絡學習相結合,如:“國培計劃”的集中培訓項目采取的是“集中培訓+遠程指導”。再次,多利用新技術輔助培訓工作,如:專題網站、論壇、教育游戲等。高校教師或專家應當把教學設計和信息技術的理論落實到為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備課實踐當中,既有利于高校教師或專家做研究、采樣,又有利于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提升。除了前文提到的四方面建議之外,參與高校教師或專家的課題研究也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此外,構建“學習共同體”也是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的途徑之一,但是如果中小學教師沒有學習動機、沒有學習的時間、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建立起的“學習共同體”將形同虛設。
作者:王琨 郝靜 單位:保定市第十七中學 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