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及內涵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遵循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基礎上,始終高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旗幟,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在198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者指出:“科技進步在現代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全球面臨的資源、環境、生態、人口等重大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二)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
科教興國戰略,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以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將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諸多要素中的主導因素,高新技術產業越來越成為社會重要經濟支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及生產資料特別是勞動工具的質量,是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轉為內涵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科技水平,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將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恩格斯曾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2]P375。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在經濟領域、科技體制領域的不斷改革進程中,促使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生產組織及管理體制日趨完善,科技已成為經濟建設的主導因素。科技的迅猛發展必將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所要達成的目標及意義所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入開展科普工作,使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威力,感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恩惠,從心底自發學習科技知識,提升科技文化素質,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創造出新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將加快我國的教育發展
教育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繁榮的根本,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我國要想快速發展經濟,追上世界發達國家并實現現代化,必須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又有賴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把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戰略,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作者:王春云 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