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地理教學論文
一、鮮活的教法,開放的模式,激揚個性,培養興趣
傳統“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再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使課堂越來越沉悶,學生的個性發展被禁錮,學習興趣越來越少。因此,教師要想順應素質教育的時代潮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利用鮮活的教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打破沉悶的教學氛圍,教師要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研究多種教學方法,選擇適合課堂的鮮活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掌握教材知識,又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開始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就地理知識進行自由演說,學生輪流進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地理知識,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再比如,結合地理知識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讓學生扮演“導游”周游全國,給其他同學講解各種景觀景點、地理知識,或者是讓學生擔任“環保局長”回答記者的提問等等。這些游戲既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又激發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另一方面,引入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在教室中完成的,長期如此學生會有單調枯燥之感,如果讓地理教學回歸自然、走向社會,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中講授知識,必然能夠使學生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了“地圖”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來到野外進行實踐應用;學習了“環保知識”后,可以走進工廠參觀考察污水的治理及排放情況等等。
二、靈活穿插風趣幽默的語言,培養學生興趣
教學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對于知識的講解、學生的領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靈活地穿插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調劑學生情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經常使用的語言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諺語、謎語、歇后語。諺語是勞動人民長期觀察自然和社會形成的智慧結晶,形象生動而又易于理解,如“山北黃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嶺地區地理景色的鮮明寫照,“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描述的是云貴高原的地形氣候特征。謎語在教學中的恰當使用,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如“船出長江口”猜一個城市名(上海),形象地點明了上海的地理位置;“久雨初晴”猜一個城市名(貴陽),等等。歇后語在教學中的使用則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生的學習情緒,如學習“北極”的知識時,可以引用“北極的冰川———頑固不化”來顯示其地理特征,等等。二是古代詩歌。古詩文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引入課堂可以給學生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兩者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掌握地理知識。比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則描述了四種降雨類型中的對流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形象地說明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水或雪的天氣變化特征等等。這些詩歌點綴在地理教學中,使學生回味無窮,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三是現代歌曲。青少年學生都比較喜歡流行歌曲,如果教師將其引入地理課堂,則能很好地將學生的興趣和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就形象地說明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歌曲《黃土高坡》)這首歌唱出了亞洲東部地區(典型季風氣候)一年中的主要風向等等。
三、借助多媒體,通過感官刺激誘發學生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已經走入地理課堂,它集聲像圖文于一體,把枯燥的文字轉化成生動形象的數字信息,而某些復雜的地理形成、變化過程也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動態地呈現出來,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掌握,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作者:陳紅麗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