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數學論文
第一篇
一、讓學生利用現代科學的教輔手段參與探索新知
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越來越廣泛,例如: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多媒體一體機、還有諸多的網絡資源等,通過這些現代科學的教輔手段,抽象問題具體化、微觀事務宏觀化,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更是優勢多多。教師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學生學習起來越來越方便易行。我的一位同事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利用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在電腦屏幕上出現一個圓的圖形,通過電腦制作將其平分成8等份,展開拼接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圖形,隨后,再通過電腦制作將圓的圖形平分為16、32、64……更多等份,分別拼接成近似長方形的圖形進行展示,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探究寫出發現的問題。
學生們的研究氣氛非常熱烈,通過不同等分后拼接成的近似長方形對比發現,近似長方形的邊越來越平直,等分越多,拼接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繼續研究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的關系,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節課運用了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將抽象的問題,通過電腦很具體,很容易的呈現出來,不但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發現了新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個抽象的問題在學生頭腦中清晰可見,大大增強了知識的牢固性和延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讓學生多考慮問題出錯的根源
教師在提問時當然愿意得到正確的答案,如果遇到錯誤的回答,往往不是大發雷霆就是一通抱怨,替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做很容易打消學生回答問題和積極思考的積極性,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老師說出正確答案后才敢隨聲附和,但是我在聽課時一位老師的做法對我啟發很大。老師給學生出了這樣的一道題:2014元旦聯歡會上,小剛和他的5個同學共分到30塊糖,請問每個同學可以分幾塊糖?有幾個學生稍加思索后面露喜色,大聲說:“每人6塊!”但是答案并沒有得到老師的贊賞,老師并沒有直接給出正確結果,教室里靜悄悄的,稍后有幾個學生便如夢初醒般發出驚嘆,隨后大部分學生也相繼舉起手來。在這里,教師注意到了要把思考的“權力”多放給學生,盡量讓學生多考慮問題出錯的根源,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才能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三、讓學生多動手從生活實踐中獲取新知
小學數學中的很多知識可以用生活實踐來解決,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例如,在講單位長度時,我要求學生將自己身邊的東西量一下,記下他們的長度數據。學生們經過小組討論,發現課本長度單位用厘米,橡皮厚度用毫米,課桌高度用分米,黑板的邊長用米……下課后,我又要求學生到商店里測量一下感興趣的物品長度,要用上不同的長度單位。第二天,學生們興高采烈的把一大堆數據放到我的面前,特別有成就感。看到學生們高興的樣子,我的心里充滿了快樂,這一節課的內容,學生們掌握的非常好,非常到位。
四、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鑰匙。一位老師走上講臺后,信心滿滿的對學生們說:“大家隨便說出一個數,無論多大,我馬上就能判斷出能否被5整除,請大家隨便提問!”課堂氣氛馬上熱烈起來,學生們踴躍說出自以為很難很大的數字,但是教師馬上就能夠給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們唏噓不已,眼神中透露出無限敬佩和疑惑的表情。帶著這種好奇與探求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對數字進行探究和歸類,不但找出了能被5整除的數字規律,還找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字規律。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一定要善于開掘學生的好奇心,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走進知識的殿堂,樂此不疲的探究新知識,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適時適地的加以引導和指點,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才能夠使學生從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掌握運用,習得新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郭志寧 單位:河北省武邑縣循環經濟園區中心校
第二篇
一、教師良好的導入
在講授乘法時,教師可以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框架來教授新知識,可以用加法來解釋乘法。例如,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出兩個算式:4+4+4=12,3×4=12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異同,與此同時,再追加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考慮這些數字之間的關系,為什么結果都是12?在這樣一個個問題情境下,學生的求知欲會變得強烈,也就會對這些疑問進行探究或者追問,這樣的過程才使得學生對知識學透,學活,學到家。再如,在講“認識物體和圖形”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在生活中選取許多學生熟悉的物體來導入課堂活動。如收集足球、乒乓球、積木、鉛筆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里,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裝了些什么。這樣的教學導入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所以,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來導入乘法知識點,會有助于學生有效了解乘法意義和用途,并能準確而迅速掌握此知識點。
二、學生情感的參與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所要學習的知識,還要使學生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來學習數學知識。另外,教師還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或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親身參與,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數學的存在和現實中的運用。例如,一共有100元,需要買三種體育器材:足球、籃球、排球,買一個足球需要15元,買一個籃球需要16元,買一個排球需要18元,問題是這100元可以買幾個足球、幾個籃球、幾個排球?怎樣買,可以三種球都能買到?其實,這個問題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款數,又知道每種球的單價,計算可以買到幾個球。在這里,這個問題就轉化成了數量、單價和總價的應用問題了,可見,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知識點問題,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強化,強化知識信息,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很愿意在活動中學到新知識。而在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學”或者“滿堂灌”的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情感參與的體驗性被抹殺和壓抑下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體驗來靈活掌握所學東西。
三、師生和諧的交流
學習過程離不開學習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會進行深一層的理解和運用,進一步掌握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交流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很有效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摸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可以準確地明白這個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等等。師生之間交流的最佳狀態就是和諧,所謂和諧,就是雙方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能就問題進行發揮。
具體地說,就是教師能在摸清學生掌握情況基礎上進行引申,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有所理解和看法,并能在理解知識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例如,解決實際乘法問題:有幾名學生想幫助5名希望小學的同學,他們想送給希望小學的同學每人一本9.8元的《小學生作為》和一本11.2元的漫畫書。求每人要花多少錢?在對乘法交流基礎上,學生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算法:⑴9.8×5=49(元),11.2×5=56(元),49+56=105(元);⑵9.2+11.2=21(元),21×5=105(元);⑶9.8×5+11.2×5=105(元)。可見,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義。另外,在師生交流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要提供豐富的實際問題,來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來解答實際問題。還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能夠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答一些問題,達到對知識的靈感運用和深刻理解。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前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其中,在師生和諧的交流中掌握知識,深化運用知識的能力。
作者:董天德 單位:邢臺市橋西區南大郭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