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美國基礎教育德育的基本特點
尊重“人性”,追求個人的平等與自由是美國德育的基本出發點,美國社會中處處體現出對人性的敬重,這些體現在美國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上。如美國對于特殊學生的教育是令人感動,美國不愿意把特殊學生集中在一個學校進行教育,而是每年花大量的經費,聘請專門的教師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對特殊學生進行教育,目的是讓特殊學校得到與正常學生過一樣的尊重。
二、美國基礎教育德育實施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一)宗教信仰是美國德育的重要途徑
美國的學校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很多學校的創辦都是有教會的支持,在美國的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學校里,都建立有教堂,如著名的哈佛大學、西點軍校等。美國的國民從小就接受的教義的洗禮,在美國的一些中小學設有《圣經》或宗教文學的課程。美國國民深受宗教的影響,宗教教義與現代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合于一體,在宗教教義中絕大多數是對人們思想道德原則的規范,如誠信、有禮、和善等,這些規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具有指導作用,這種信仰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最有效的德育形式。
(二)社會中的“隱性德育”無處不在
杜威認為,道德教育不應該灌輸,而是遵循學生心理與成長的發展規律,應該伴隨著學生的生活之中,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長于經驗的改造”的教育思想。比如,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國民從世界各地移民而來,如何對其移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格外成功的。因為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經滲透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在紐約的大街小巷,無處不看到飄揚著的美國星條旗,汽車上、高樓上、居民樓上,教室里、街道轉角處等都好像有意無意地都插著國旗;甚至連墳墓上插有國旗,似乎彰顯著,每一個人的逝去都是國家的損失,盡管“我”不在了,但我依然愛著我們的祖國。
(三)美國基礎教育德育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
美國的眾多教育專家認為,對學生進行德育,不應該把學生當做是被灌輸的對象,而是通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激發學生接受德育的自覺性。美國的學校創造種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技能。為了學習美國的某一段歷史,教師會把課堂搬到博物館;為了培養學會的社區服務意識,會組織學生到社區里參加服務活動等。
三、如何提高我國德育工作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基礎教育德育的特點、途徑和方法進行探討,感覺對我國德育有很大的啟發。
(一)要樹立尊重“人性”的意識
尊重人性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底線,要不然人類的一切發展都沒有文明性可言。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必須在尊重學生人本性的同時,向進行學生族中人性的教育。
(二)弘揚民族傳統,發揮傳統道德教育的力量
美國的歷史雖然只有200多年,雖然短暫,但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和人文,足以吸引美國青年熱愛自己的歷史,學習自己的歷史。相比之下,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在當今我國社會飛速發展時期,我們不能把傳統的思想廢除再重建,而是要把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在賦予符合時代的詮釋后大力弘揚和發展,構建起我們國家的基礎道德價值體系。
(三)加強專業課教學的德育滲透
我國的學生往往只是在乎的是思想品德課的答卷的得分,而非對德育的認同,這也許正是我國德育的尷尬之處,因此我們也要深化德育改革,進一步做好德育課程滲透教育,把德育變為品格內化活動,而不是品德知識考試。
(四)要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踐性和社會性
美國是個非常重視實踐中教育的國家,他們的德育大多也是在社會實踐中完成的。盡管在美國中小學的課程中安排并沒有開設德育課程,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德育工作的卓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的德育是傾全社會之力量來完成的。他們的德育活動無處不在,社會上所有的組織和團體都會盡一切可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目前我們需要大力整合和建設更多的社會資源,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大力支持,全社會都動員起來,共同參與學生的實踐教育環節,通過實踐促進其遵守社會秩序與公德,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作者:姚康偉 單位: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田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