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發展論文
(一)
一、國外文化創意農業典型模式介紹
早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整合農耕文化,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成為一種潮流,逐步實現農業由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現代精細型農業的轉變。至20世紀90年代,創意農業在荷蘭、德國、英國等國家作為一種新興發展模式迅速發展,農業形式逐步由現代農業向創意農業發展,在隨后的幾十年中,創意農業在世界各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1.法國“環保生態功能”模式
法國創意農業較為注重環境保護。種植作物多為大田作物,在改善農業經營生產方式的同時更加關注農業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把農業的發展和城市規劃相結合,在污染的工廠、公路兩旁多設有大型農業生產園對空氣進行凈化,對環境進行美化。法國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更加關注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德國“社會生活功能型”模式
德國創意農業以休閑農莊和市民莊園為主要形式。天然形成的林區和草地成為農民修建休閑農莊的最佳場地,森林不僅是游客認識森林、休閑娛樂的場所,更是學生學習科普知識和接受教育、企業團隊培訓的勝地。慕尼黑獨特的“騎術治療項目”及“綠腰帶項目”成為都市人們放松的休養之地。綠腰帶指的是沒有覆蓋建筑物的位于城市以外的土地,除發展農業之外,還建立生態發展區,加強文化休閑場所的建設。包括:“干草方案”,即遍地種滿鮮花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吸引游客郊游、踏青;“菜園方案”,即滿足都市人擁有自己的菜園,享受自然,享受勞動樂趣的愿望等。
3.荷蘭“高科技創匯型”模式
荷蘭創意農業是通過高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的創意農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成為世界創意農業的典范。荷蘭發展創意農業更加重視科技的作用,無論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都加大科技的研發力度和投入力度。荷蘭的園藝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小到每一個生產環節,大到整個產業鏈無時不在體現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制勝法則。
4.日本“多功能致富型”模式
日本大分縣是多功能致富型創意農業的典范,該縣大力推行的“一村一品”模式,無論是該縣特有的農產品、還是體現風格的一種縣域文化、一首創作的民謠都能成為該縣著力打造的名牌對象。日本現已有4590個休閑農園,以農業為主體,將第二產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旅游業、通信業、餐飲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和農業融合,創造出“1+2+3”的產業模式,即“第六產業”創意農業模式。“第六產業”的優勢就是勇于打破產業隔閡,使產業之間的分界線更加模糊,通過產業間的相互融合能夠激發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提升第二產業的活力,發揮第三產業的創造力,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深入挖掘農業的多樣性功能。
5.英國“休閑農業旅游”模式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較為迅速,是世界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先行者。城市化進程加快激發城市居民遠離緊張的工作節奏和紛繁的生活環境,渴望到郊區、鄉村尋找安寧的生活,享受親近自然、欣賞美景、體驗農耕的樂趣。與法國推行發展大型農場不同的是,英國更加偏好發展小型化的農場模式和私營化的管理模式,更多地為游客考慮,為游客提供參與農村生產生活、體會農耕樂趣、欣賞自然農業風光的機會。英國創意農業發展也同樣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實現農業收益和自然保護雙豐收。
二、中國文化創意農業發展現狀
與發達國家創意農業相比,中國創意農業發展現在仍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創意農業成熟的發展體系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1.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是發展
創意農業的基礎條件創意農業興起時,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平均達到70%以上,中國城市化進程雖然加快發展,2001—2012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由37.7%升至52.1%,但與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英國知識資產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達67%,美國創意階層人士占就業總人口超過1/3,而中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僅為35%,與發達國家60%~70%的貢獻率相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缺乏戰略發展規劃,創意農業品牌缺乏文化
內涵目前,中國創意農業發展模式仍以郊區觀光、休閑農業模式為主,僅僅停留在農業生產過程的一些采摘、觀賞、休閑等活動,真正的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農業生產活動和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綜合效能未得到有效發揮,田園風光趨于人工化,這不僅弱化了農村的人文環境,也使得鮮活的鄉土文化氣息和民俗風情逐漸喪失。各地創意農業模仿現象嚴重,同質化、重復建設率高,缺乏當地特色,農業對游客吸引力大大降低。各地沒有把當地的歷史文化名人、名勝古跡、傳統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說等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現有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特有的城市形象招牌。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清河羊絨服裝文化節等大型節慶文化活動普遍存在著缺少大產業、高起點的品牌運作,缺少特色民俗資源與創意產業的整合運營問題。總之,農業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特色文化資源、節慶文化資源、旅游文化資源缺少經營性、開發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戰略策劃和運作。
3.缺乏高素質的創意性人才
中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對農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夠,德藝雙馨的民俗藝術家、民間工藝技人缺乏繼承人,導致文化人才斷層;農村工作環境不及城市,大學生不愿回農村工作,造成既懂管理、又懂創意技術的高素質人才流失;農村文化產業經紀人短缺也是造成農村創意農業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形成了有園區無游人、有資源無創意的格局。
三、對中國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啟示
1.科學規劃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第一,政府應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納入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注重結合本地實際,發揮資源優勢,制定創意農業發展相關政策,加大創意農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開發文化創意農業時應深入了解當地特色農業文化資源,對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吸收國外典型示范區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內涵,將農業的發展同旅游、文化、餐飲等產業的發展規劃相結合,實現農業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吸收法國創意農業的經驗,在發展創意農業時與城市生態規劃結合,打造經濟、生態、環境三效益統一。第二,加強區域間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使各種資源能夠在區域之間流動,促進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充分享有科技創新帶來的溢出效應,在種植、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各環節提高科技水平,延長產業鏈,真正實現農業產業由現代農業到創意農業的轉變。
2.文化創意內涵
提升農業品牌價值農產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體現在品牌上。創意農業和鄉村旅游不一樣,更加注重生態、綠色、科技運用到農業發展中,賦予農產品更多的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賦予更多時代氣息和文化品位。學習日本創意農業中注重品牌的建設,提高國際影響力,增加產品附加值。中國的“沁州黃”小米,在包裝上,用江西景德鎮特制的青花瓷和將軍罐包裝,產品集名瓷、名米、名畫于一體,富含文化和歷史底蘊,提升了小米的文化附加值。一件將軍罐小米總重5kg,售價可達上千元。品牌的創意需用專業知識和創造力作為支撐。發揮地方院校和科研機構對創意農業的綜合規劃、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組織管理等優勢,挖掘、創造能夠成為本地區標志的創意農產品品種和服務項目,積極注冊使用原產地標識和地理標志等。行業協會作為連接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組織,對創意農業的商業開發、產業化發展、信息和技術推廣等作用重大。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重點培育并發揮行業協會在創意農業中的作用。
3.培養創意人才
服務農業發展首先,應加強農民文化知識的培養,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成為新型農民;著力培養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專業文化工作者、綜合執法管理人員等多支文化隊伍,加速培養農村文化人才的創新能力;制定吸引高校人才的優惠政策和定向培養計劃,充分利用中國高校人才優勢,為縣域及廣大農村輸送文化專業人才,加大地方性創意農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培養創意優秀人才的同時,進行中華5000年傳統文化思想的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文化內涵,成為高素質、高技術的創意性農民。其次,加大創意人才的引進力度。鼓勵大學畢業生投身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對高學歷、高素質的文化創意人才給予政策傾斜,選派優秀文化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充實農村文化人才隊伍。最后,積極實施文化人才培養工程。中國企業應向日本、美國企業學習,注重人才的培養,提高高素質人才的福利,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好“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中青年社科專家工程”、“文化名人名品名欄目工程”、“文化高技能人才”、“農村文化之星”等人才培養工程,為農村文化創意建設輸送更多人才,推動農村人才隊伍向高素質、高水平、創新型邁進。
4.創意力量促進農
業轉型升級第一,產業形態創新。產業形態創新包含產品形式創新,如在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創意農產品包裝,吸引游客,增加消費量,用文化賦予產品內涵,不斷融入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面貌,讓消費者在旅游觀光的同時了解產品文化,感受鄉村文化。產業形態創新還包含經營模式創新。各地因地制宜,建立特色主題農場、休閑觀光園、自耕自種(親子園、友誼園、夫妻園形式)農場、健康養生園模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變溝通方式。第二,發展模式創新。形成農民自主經營、農民與投資商合作經營、農民股份集資、“公司+農戶”、“農村+城市”、“政府+部門+金融+農民”、快樂農莊、綜合開發等多種模式,有效地促進體閑農業和鄉村文化旅游業朝著綠色生態、規模集約、低碳高效、科技創新方向健康快速發展。第三,文化創意農業結構創新。在產業布局結構調整方面,要調整功能雷同,小、亂、零、散資源浪費的創意農業布局結構。鼓勵規模經營和專業化協作,促進創意農業園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組織結構。特別是要打破地區、部門分割和壟斷,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大型創意農業集團,整合文化農業資源,提高核心競爭力。
作者:劉麗影 張明 路劍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二)
一、東京都市農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東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臨海,有荒川、多摩川等河流經過。年平均氣溫約16.5℃。年平均濕度約60%。全年的光照時間約2056h,年降水量1479.5mm。根據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條件和生產特點,日本可劃分為北海道、東北、北陸、關東和東山、東海、近畿、四國、九州等9個農業區。由于耕地面積小,且分布分散,東京的農業主要以資源節約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以家庭經營為主。
1.經營規模及方式
2010年,都內總生產值911393億日元,其中農林水產業生產值475億日元,占都內總生產值的0.052%。農林業經營體①總數(經營面積3000m2以上)為7815個,占日本的0.5%,居47位,其中耕地面積小于1hm2的經營體占82.3%。日本為55.5%,經營規模大多較小。農業經營體②數7455個,其中,家族經營形式占99.3%。
2.農戶及勞動力
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東京的農戶數量也不斷減少。1975年,農戶總數為31019戶,到2010年減少至13099戶,這些農戶可分為銷售農戶③和自給農戶④。1996—2010年,東京的銷售農戶數量有明顯遞減,銷售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例從60.5%(1996)降到52%(2020);自給農戶數量變化不大,但占農戶總數的比例有較大變化,即從1996年的39.5%增至2010年的48%。日本是一個農業兼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就東京而言,1980—2010年,銷售農戶的數量從1980年的28688戶減少至2010年的6812戶,每年平均減少730戶。其中,專業農戶盡管從數量上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2000戶上下,但占銷售農戶總數的比例有明顯變化,比例從30年前的8.7%上升至目前的33%,說明東京農戶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兼業農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第一兼業農戶”從數量上有所減少,但占總數的比例變化不大,在11%~15%浮動,以非農收入為主的“第二兼業農戶”數量顯著減少,從22915戶(1980)遞減至3484戶(2010)。由此可見,這30年東京銷售農戶數量的減少與“第二兼業農戶”數量快速減少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這兩個時間段里,“第二兼業農戶”每年分別減少1043戶和1920戶。另外,兼業農戶中“第一兼業農戶”和“第二兼業農戶”構成比例來看,“第二兼業農戶”所占比重較大,在76%~88%浮動。按主業、副業來分,主業農戶①占30.9%,準主業農戶②占28.5%,副業農戶③占40.6%。每年從事農業勞動不滿60天,農業從事者年齡未滿65歲的副業農戶占的比重較大。2010年,東京的農業就業人口占日本總農業就業人口的0.5%。其中,銷售農戶的農業就業人口為12965人,其中男性7161人,女性為5804人,男性略多。與2000年相比,農業就業人口減少了1/3,女性勞動力明顯減少。從銷售農戶的農業骨干人員結構來看,70歲以上人員占42.3%(日本為46.3%),骨干人員數量比10年前減少了近1/3,且37%的農戶沒有接班人。從農業就業人員平均年齡來看,東京為63.8歲(日本為65.8歲),比10年前增加了4.6歲,呈現農業勞動力減少并加速老齡化的現象。
3.耕地情況
2010年,東京耕地面積為767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5%,其中水田占3.9%,旱地及園地占96.1%,與1975年相比減少了接近一半。經營耕地面積為5825.5hm2,其中,銷售農戶經營的耕地占總面積的82.2%,自給農戶經營的耕地占總面積的17.8%。每一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僅為0.445hm2,經營規模小。總的來說,無論是經營耕地面積還是每一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均比2005年有所減少。
4.農作物栽培及畜產
從農作物栽培情況來看,東京的農作物(除果樹之外)栽培面積共計3670.99hm2,主要以露天栽培為主,占94.6%。其中,蔬菜類最多,占56.6%,其次是花卉,占20.7%。設施栽培總面積占5.4%,其中,設施蔬菜占66.4%(日本為80.5%)、設施花卉占31.6%(日本為18.3%)、其他作物占2.0%(日本1.2%)。總的來說,東京都內栽培露天蔬菜的比重較大,而日本是栽培稻的比重大。畜產農戶為了克服城市化發展中日益減少的土地資源限制,利用鄰近市場的便利條件和發達的加工設施,給市民提供優質的畜產品。1995—2010年,奶牛、肉牛、豬、雞等畜禽的飼養頭數和農戶數呈現出減少趨勢。從每戶飼養的數量來看,奶牛和豬的飼養頭數有增加趨勢,肉牛和雞的飼養頭數有減少趨勢。2010年,畜產品總生產額為21億日元,占都內農產品總生產額的7.6%。
5.綜合食料自給率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純進口國,對外依賴程度高。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的食料自給能力處于較高的水平,之后呈現下降趨勢。2010年,日本的谷物(包括飼料用)自給率為27%(1965年62%),主食用谷物自給率為59%(1965年為80%),熱量供應綜合食料自給率為39%(1965年73%)。東京的食料自給率是全日本最低的,2010年熱量供應食料自給率僅1%。主要農產品的自給率也不斷在下降,但相比其他作物,蔬菜的自給率始終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2006年,東京蔬菜的自給率是5.2%,而牛奶、雞蛋的自給率分別是3.0%和1.2%,肉類的自給率則只有0.2%。6.森林情況2010年,東京的森林總面積為78666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6%。1997—2010年,東京的森林總面積變化不大,但人工林面積有所增加,從33997hm2增至34136hm2,占總面積的43.4%,人工林率從47.9%增至48.1%。天然林面積有所減少,目前天然林占總面積的比例為44.6%。此外,東京的森林中私有林占63.5%,共有林占26.7%,國有林占9.8%。從樹種來看,人工林主要以針葉樹種為主,天然林則以闊葉樹種為主。7.農產品出售方式農戶經營組織形式多樣化,商品率高。2010年,東京都進行農產品銷售的經營體6412個,占農業經營體總數的86%,其中,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占57.3%,市場批發占29.2%,通過農業協會銷售的占27.2%,而日本通過農業協會銷售農產品的占73.6%。從不同地域來看,交通便利的東京區部和市部直銷方式超過半數,而交通不便的島部農協方式占多數。從現狀來看,東京的現代農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農戶及勞動力數量下降、耕地小而零碎、老齡化現象嚴重、后備力量不足、農業自給化及副業化、食料自給率低等,給東京都市農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二、東京都市農業特點
1.集約度和生產率高
從日本全國范圍看,現階段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是引進機械,擴大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東京都作為都市農業,其更重視農業投入,重視土地生產率的提高,重視農業高附加價值。盡管東京的農業產值僅占日本農業總產值的0.03%,在都道府縣中最小,但經營每0.1hm2耕地的農業凈產值是全國第九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7倍;平均經營0.1hm2耕地所需的農業固定資本,東京都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9倍;平均經營0.1hm2耕地所需農業勞動時間,東京都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從銷售規模來看,東京的農業經營體中“不銷售農產品”的經營體數量所占的比例要比全國平均高,銷售額在100萬~500萬日元規模的經營體占總數的1/3,500萬日元以上大規模的經營體超過1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7%)。由此得出,對于無法實現大規模經營的東京而言,能夠在狹小的土地上產出如此高的收益,是東京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的一大成功。
2.高科技、多功能性強
發展高度技術集約型的設施農業東京都市農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東京的園藝生產設施較為先進,在財政重點扶持下,園藝設施基本上實現了小型化、集約化和現代化。蔬菜從播種到成品包裝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據統計,2010年,東京都內擁有園藝設施(玻璃溫室)的經營體數為1883個,其中,以銷售為目的經營體為1845個,占98%;園藝設施(玻璃溫室)面積為169.53hm2,占設施栽培總面積(除果樹)的85%(199.14hm2)。從面積上看,經營面積小于100m2的經營體占15.4%(占總面積的0.75%),100~1000m2的經營體約占52%(占總面積的22.2%),1000~5000m2較大規模的經營體約占31%(占總面積的67.7%),大于5000m2的經營體約1.3%(占總面積的9.4%)。為了滿足日益多樣的市民需求,提高農業附加值,東京積極生產地方特色的、少而多樣的農產品,開發體驗農園、休閑農園、教育農園等農業高級形態。2010年,東京都內從事農業生產相關事業的經營體有3869個,占農業經營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的經營體為254個,占農業經營體總數的3.4%;租賃農園、體驗農園與觀光農園占5.7%,明顯比全國的2.0%和0.8%要高。截至2012年,東京都市民農園共計484個,占日本市民農園總數的12.2%;面積為76.4hm2,占日本市民農園總面積的5.7%。
3.環保型農業成為主導
靈活借用臨近消費者群的場所,給消費者及時提供新鮮、安全農產品的環保型農業是東京都市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為了促進有機蔬菜的生產,東京都內保留了一定規模的畜牧生產。東京的畜牧農場以小規模為主,均建有相應的處理設施,經處理后提供給有機蔬菜生產農戶。除此之外,肥料和農藥使用量也呈下降趨勢。2010年,采用環保型農業的經營體達4702個,占農業經營體總數的63.1%,其中,減少化肥使用量的經營體占63%,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經營體占83.8%,進行堆肥化處理的經營體占74%。隨著環保型農業的興起和快速發展,農產品直接銷售方式受到東京都內人們的追捧。近幾年,東京都內采用農產品直接銷售方式的農戶逐步增多,2010年,在進行農產品銷售活動的6412個經營體中,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經營體3674個,占57.3%,市場批發占29.2%,通過農業協會銷售的占27.2%,而日本其他地區主要是通過農業協會銷售農產品。
三、對北京的幾點啟示
日本與中國是鄰近,人多地少的農業條件基本相同,盡管日本的國情及土地制度等與中國存在很大差異,但日本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帶來有益的啟示。進入20世紀以來,北京的城市化發展進程進入加速階段,人口、建設規模不斷擴張,屢次沖破規劃指標,城市問題凸現,也對農業、農村帶來了巨大影響。轉變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方面,而東京的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和經驗教訓對北京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鑒于都市農業在東京這一世界特大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北京的農業也應作為城市居民安逸生活和防止災害的保障,緊緊圍繞首都發展,借助首都龐大的市場及鄰近市場的便利條件,發揮新鮮農產品供給保障作用,實現由單一生產功能向多功能的演進,大力發展籽種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體驗教育農業、創意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強化生產、生活、生態、示范功能,使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真正體現“窗口農業”的作用。同時,走城鄉融合、城鄉交流之路,要將實物形態的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活動的參與與地區鄉土文化產品的推介、消費相結合,要關注農業的多元增值途徑。
2.鑒于東京都市農業發展特點以及經驗教訓,北京應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產業,通過要素稟賦結構的改善來提升產業結構農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產業,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及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約束日益突出,尤其是對土地、水等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資源的短缺已成為限制北京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農業不僅能緩解農業資源短缺,減少農業資源浪費,且能提高農業資源效率,遏止農業環境惡化。同時,要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當地經濟,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要因短期利益而忽視科學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基礎性地位。
3.鑒于東京都市農業存在的老齡化現象嚴重、勞動力日益減少、后備力量不足等問題,北京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過程中應高度關注這些問題目前,中國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以上問題也開始逐漸凸顯出來,應通過加強普及現代農業知識和提高義務教育,幫助農民熟練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專業知識,培育一批相對穩定的高科技農業骨干農民及新型職業農民。
作者:李梅 苗潤蓮 蔚曉川 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