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現實針對性
(一)高等教育質量存在問題之一:要關注的幾個特定情況有哪些特定的情況,來讓我們考慮高等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呢?我想有這么幾個情況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第一個情況,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資源原來是相當匱乏的,1999年實行高校擴招以后,高等教育資源迅速得到膨脹。大批新的高校出現,而這些高校很多都是從中專起步,中專升格為大專,大專升格為本科。在中國大地上我算過,最少持續了12年,12年增加1200所高校,一年至少新增加100所高校,這樣每一個星期誕生兩所高等學校,基本上每三天誕生一所,這在世界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美國曾經發生過這個情況,但它持續時間很短,只有幾年時間,而我們持續了12年之久。這樣迅速地擴張,增加那么多新高等學校,思想準備、制度準備、組織準備、經費準備等等都跟不上去。這是一類情況。第二類情況,老的學校忽然增加大批新的專業,本來只有20個專業,現在一下變成50個專業。
對于這些新專業點的設置,同樣它的思想準備、制度準備、組織準備、經費準備等一下子也都跟不上去,這個情況非常普遍。不要說一般性的院校,就是重點大學都有這樣的問題。中國很多著名的工科高校一下子辦了那么多文科院系、文科專業,它哪來的這些準備?1996年,我在國家原教委當高教司司長,我當時計算過,全國的大學生(包括大專在內),平均每十個大學生,有一個是學會計,或者學財務、財務會計。1996年那個時候,哪來那么多會計學教師啊?因為在此之前全國就沒有多少所學校有會計學專業,根本就沒培養多少會計系的畢業生,教師從哪兒來?這個情況很多了,新聞、法律、金融特別多,不知道哪來那么多法學教授,那么多金融學教授。這教學質量能保證嗎?當然現在好多了,現在都2013年了,這十多年培養出了很多人才,但當時沒有那么多人才。這是第二類情況。第三類情況,就是擴招,招生數量迅速膨脹,這和剛才那兩個情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于擴招,我是見證人,是實踐者,也是第一線的指揮者。因為1999年第一年擴招是在我手上完成的,我完成了兩年的擴招任務,2000年我就調到人大當校長了。擴招的最開始,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制定,我是親身參與者,我很清楚這個全過程。我記得第一年擴招以后,我很擔心,我們強調設施要到位,教師要到位,管理要到位。結果我到某個大學去看,因為突然一下擴招了那么多學生,早上上廁所都要排長隊。出現這樣的情況,還能談得上保證教學質量嗎?擴招數量那么多以后,錄取分數線大幅度下降,本科生怎么說過去都要五百分吧,或者將近五百分,可是現在四百分肯定上本科了,有些地方甚至四百分都不到。大專就更低了,有的成人教育更談不上什么分數線,幾十分都可以上。
如果我們這些學校“寬進嚴出”也就算了,一律“寬進寬出”,四年制照樣四年畢業,三年制照樣三年畢業,兩年制照樣兩年畢業,不管入學的門檻有多低。這樣一些問題如果不承認的話,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當作一般空洞的口號談一談,不認識這些問題,這個質量是不可能提升上去的。現在有個提法,說社會上錄用人員是要查本科生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我要是用人單位,我就得查,說國家不允許查,這質量水平明擺著有很大的差距,它用人單位為什么不查呢?很自然是要查的。應當說這些政策出臺,它是好心保護學生,這個出發點并不壞,但是,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根本辦法還是要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要在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上下功夫。我想質量問題是存在問題的,不像有些人不承認,空洞地說什么我們質量是好的。這明擺著存在問題,要實事求是。當然我們現在的學生外語水平比過去高多了,電腦的水平更高了,不僅比我們這一代,就是比90年代的大學生也強多了,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
(二)高等教育質量存在問題之二:國家對教育投入長期偏低九十年代幾乎整個教育戰線處于緊運行狀態,最嚴重的時候,教育方面財政經費投入占GDP比重下降到2.44%,低得不能再低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迅速擴招,高等學校的設施根本跟不上去,經費長期得不到應有的保證,它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抹殺這一點。
(三)高等教育質量存在問題之三:市場化思潮的影響和沖擊市場化思潮的影響和沖擊,說得嚴重一點,新自由主義的思潮對我們教育方針政策的影響和沖擊是存在的。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思潮,嚴重沖擊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段時間,賣學校,賣醫院,甚至賣火葬場,都成為一種時髦表現了。教育市場化思潮風頭正勁的時候我正在當司長,跟這種行為是針鋒相對,矛盾很尖銳的。教育市場化,我完全不同意。1999年10月2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了對我的采訪《教育是產業,但不能產業化》,我是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的身份公開發表了這一文章。這種產業化市場化的思潮,對高等學校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潛移默化的,最重要的是傷害了大學的精神。大學應當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關注國家、人類的命運,這才是大學。它不僅使一批高校領導人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教學上,也使一些教師們對追求真理的價值、崇尚高尚的志向發生動搖,精力并不是用在學生身上,或者用得很不夠。
種種奇談怪論,影響了大學,非常浮躁、喧囂,寧靜的大學校園幾乎不存在了。像這樣一些問題對大學精神的傷害,人才培養必然會受到影響,盡管這種狀況在各個地區表現程度不一樣,在各個學校表現也不一樣,因為有很多學校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堅持得好的,那它可能受到的影響??;沒有堅持下來的,那它受到的影響可能比較大。還有就是各專業不一樣,有些專業影響就很小,特別是技術學科的專業,可能影響很小,對有一些專業,那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影響,受到很大的沖擊。最重要的是它把很多大學理念問題搞亂了,對大學的教學質量必然會產生影響,這也可能是我們改革開放當中需要付出的代價?,F階段,至少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反復強調,一定是有它的內在原因。所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有現實的針對性。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個問題,不僅要從通常的、一般的意義上來理解,還要從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下來考慮它的現實針對性。如果我們能考慮到現實的針對性,我們采取的措施就可能不一樣,中國高等教育就有可能在新的世紀再上新的臺階,這是完全可能的。
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走出三個誤區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提高質量方面進行了很大的努力,成效、成績都是明顯的,但是若要進一步提升質量,辦好新時期的高等教育,我以為走出三個誤區,應當是進一步努力的重要內容。
第一個誤區,教育產業化的誤區。不走出產業化的誤區,是不可能把人才培養真正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的;不走出教育產業化的誤區,大學精神很難回歸。
第二個誤區,一定要走出所謂“精英教育”的誤區。長時期以來,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規模很小,可以認為都屬于“精英教育”了。我是1962年考大學,那年大概是建國以來大學招生人數最少的一年,全國六萬人,因為當時三年困難頂峰剛過?,F在招六百多萬人,當然大學數量也增加了。從招十幾萬、三十萬、五十萬、八十萬,到了一百萬,跟現在的六百萬、七百多萬相比較,還能執行過去那種精英化的路線嗎?高考都不應該這樣的考法,這個問題我去年講過了?,F在依然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高考,所謂“國家統一高考”,基本上還是按精英教育、行政主導那套思維來的。過去我當規劃司司長,曾經說過“沒有大眾化的教育觀念就沒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沒有大眾化教育觀念就沒有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但是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的是精英教育,都要大眾化教育的考試門檻,精英化教育的就業條件。這怎么可能呢?我們的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個人、社會似乎五位一體都充滿了精英教育的情結,因此,往往用精英教育的培養觀要求大眾化教育的條件下的人才培養。盡管也強調過或者也提出過要分類指導,但是分類指導往往在實踐中受到了漠視,包括我們的一些領導同志的講話很少提到要培養造就“世界一流勞動力大軍”。
人們經常講的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好像勞動力大軍不需要提高,技術工人不那么重要,就盯住培養白領階層,白領階層還不夠,還要各種各樣的“家”。毫無疑問,這些“家”是國家所需要的,但社會需求是多方面的。我最近剛從美國回來,在美國我看了三所研究型的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也看了兩所職業技術學院,感慨萬千。美國是個發達國家,人家的職業技術學院,他們叫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發展得很好。我看到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的那些教授們,敬佩的心情油然而生。那些教授們在課堂上全部穿工作服,哪里是什么西裝革履。一個班的學生從18歲到50多歲都有。那天我看的一個課堂是搞樓宇維修的,包括各種管道、電、水、建筑維修等等各種工作,很全面。有一個54歲的老兵,他告訴我他在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打過仗,現在回來在技術學院接受這個專業的教育。人家是那樣一種質量觀。我們則恨不得所有的高校全部是清華北大,我們報紙宣傳啊,一些人的講話啊,幾乎想讓所有的大學變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才好。這種精英教育的情結,似乎與我們老祖宗講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相通。但對于人類社會進步而言,這種思想不是先進思想,而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我在江浙、上海一帶了解到,因為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寧愿讓自己孩子做兩三千塊錢一個月的白領工作,也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做五六千一個月的藍領工作。這是一種社會力量。所以我曾經講過,大眾化高等教育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如果僅僅把它看成是教育部門的事情,那是太膚淺了。如果想讓中國大眾化高等教育能夠持續地、健康地、永恒地發展下去,為提高公民素質服務,為國家繁榮富強服務,這種觀念一定要清除。要走出這種“精英教育”的情結,不僅僅是我們學校要走出來,整個社會都要走出來。
第三個誤區是研究型誤區。剛才介紹我的經歷,1985年在人民大學當副教務長(當時實行三長制,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教務長管教學、科研。當時像人民大學這樣的學校很少,就是提“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也是科研中心。其他學校都是“一個中心”,叫教學中心?,F在演變成了只有“兩個中心”才是最好的大學,而“教學中心”的學校似乎就不怎么樣了。再演變下去,就變成中專要升格大專,大專要升格本科,本科要升格擁有碩士點,碩士要升格擁有博士點,有了博士點還要有博士后,哪個學校拿不到最頂點,這個學校好像就不行。幾乎都憑這個來衡量一個學校水平的高低。我1999年到深圳,深圳要成立職業技術學院,這是第一批職業技術學院,我跟學院領導說,你千萬不要升本科,要建成中國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亞洲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世界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當時他們都說好,說一定這樣努力。但是他頂不住啊,整個社會壓力太大了,現在好像也忙升本科了。我們考核教師的標準,似乎教學不是最重要的,科研才是最重要的。這里有一個工具化的思維,因為教學很難衡量,除了教學工作量可以量化以外,教學質量問題好像不好衡量,發表多少文章則好衡量?,F在哪怕是發表文章也不行,還要看發表在什么雜志上,把雜志分成A類、B類什么的。對于質量問題幾乎全是工具化判斷,工科思維彌漫,工具性的判斷占上風,人文價值的判斷很長一段時間不被重視。
在評估問題上,也往往是工具性思維占上風,價值性判斷占下風,無形當中幾乎把所有高校引導到一些人所認為的“研究型”大學的道路上去。我們曾經希望中國既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也要有世界一流的本科院校。美國就有很多一流的本科院校,比如波士頓學院基本就是本科教育,研究生不多,那就是世界一流的本科學校。美國也有很多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但我們的導向就是北大清華,全中國的報紙、媒體任何情況下只要北大清華出現它都是最好的。中國時興造神運動,光在中國造神還不夠,還造到美國去了,把美國大學也分了三六九等,好像只有幾所大學最好,其他都不那么行。但,美國人從來不這樣認為,美國各種類型的學校都有好學校,上述美國許多大學之間的差距其實并不大,往往也因特色不同而不可比。這種“研究型”的情結,我認為是誤導了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這次規劃綱要制定的時候,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當時的總書記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的講話,都講到人才培養是學校的第一要務。這句話就值得我們研究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在教育工作會上提到人才培養是學校的第一要務,這是什么含義?它針對性是什么?在很多學校人才培養恐怕已不是“第一要務”了。
周遠清同志當高教司司長的時候就說過,在高等學校,“教務處是天下第一處”,教務處長精神抖擻?,F在教務處長還有那個地位嗎?地位好像都沒有科研處長高。不是說科研處不重要,我也很重視科研,但是教學工作好像是可輕可重的事情,這就有問題了。我們希望,高校的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研究人才培養、研究教學本身的事情要多起來,要占相當比重。精英教育的“精英”這個詞我向來不太贊同,但是我們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取代它,希望同志們研究一下這用什么詞比較好。我們許多高校是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的,這些“大眾化教育”中就沒有“精英”了嗎?所以它把“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相對來稱呼并不一定很恰當。我們在大眾化教育階段,所謂精英教育的大學要辦好,不辦好那是不行的,研究型大學要辦好,不辦好也是不行的,但是,決不能以精英教育標準來評價大眾化教育。決不能用研究型大學來要求一切,以為研究型大學是最好的,教學型大學就不是那么好的,這種觀念就問題很大了。我們要堅定地走出上述三個誤區,確立多元化的質量觀。要有這樣的信念:每一種類型的學校都可以辦成中國一流、世界一流。沒有多元化的質量觀來要求高校,從整體上、全局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可能形成誤導,或者根本也不可能實現。
三、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高等學校要實現兩個轉軌
要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我們的學校跟經濟戰線一樣,要轉型,它叫轉型升級,我們叫轉軌升級也可以。要有兩個轉軌。
第一個轉軌,要從外延性擴張為主轉移到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軌道上來。可能除了個別的情況以外,這基本上適用于全國每一所高校。要從前一段時間、或最近一二十年,以外延擴張為主轉移到內涵提高為主這樣的發展軌道上來。什么叫內涵提高?它主要的含義,是利用現有的資源,通過優化組合,提升效率,挖掘潛力,來達到新的發展的目的,這就叫內涵提高。利用現有的資源,沒有擴張新的資源,通過優化組合,通過挖掘潛力,通過提升質量,來實現一種新的發展,這個發展肯定是有效率的發展,高質量的發展。在大學內部優化組合、優化結構其實也不容易,有時候要影響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我在人大工作的時候,在學科發展上經費如何投入?我們的方針叫“整體提升,重點突破,強化優勢”。這也就是說,首先是陽光、雨露大家都要感受到,不管什么學科,大家都要得到好處,而且從需要來講也應當這樣。但是一定要重點突破,要有重點扶持的學科,一定要通過重點突破來強化優勢,學校的優勢學科必須保持,而且要發展。我在人大提了一個口號,人大發展一個新的學科,如果在未來多少年內,進入不到全國前20名,你就不要辦!有人說這前20名是不是要求太嚴了一點?我說那就放寬到前30名。
這樣的提法是為了什么呢?當然這種提法并不精確,但它明確表達一種導向,是要告訴你不能隨便地外延擴張,漫無邊際地發展各種學科,這樣的話你這個學校質量怎么上得去呢?但是,我講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就是說它還是會有外延擴張,必要時還是要外延擴張的,比如說地方政府希望或者要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根據我們廣西自治區的產業發展需要新辦某個專業,盡管有困難,也必須把這個專業辦起來,這就是必要的適當的外延擴張。還有一個是交叉性、延伸性的擴張,就是原來你這個學校好幾個學科足以支撐產生一個社會需要的新學科,這個新學科的產生,也屬于外延性的擴張。這種外延擴張是自然的延伸,是內涵提高的自然延伸,因為要增加投入,要增加資源,人事處長要考慮教師怎么辦,財務處長要考慮經費怎么辦,還要考慮設備采購這一類問題,它還是屬于外延擴張。所以,內涵提高并不等于說不要外延擴張,而是要以內涵為主的發展。外延擴張為主是什么呢?天天忙著征地、蓋樓,天天忙著新學科、新專業的設置,新專業教學人員和教學設備的配備等等。最近一二十年,中國大部分高等學校是走了這樣一條道路。不這樣,中國高等教育不可能進入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因此,我覺得現在學校的領導也好,各個學院也好,教授們也好,各個部門也好,這個轉軌的思想應該牢固樹立起來。因為外延擴張的思維慣性經常誘惑我們去外延擴張,要抵制住誘惑!你一定想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后為,沒有這樣的一個戰略思想,你這個學校是不可能辦好的。外延擴張的誘惑經常出現,沒有一定的定力,你可能經不住。我個人認為,以內涵為主的發展軌道,現在應當是中國絕大多數高校應有的選擇,要堅決走到這個軌道上來。這是一個轉軌道。
第二個轉軌,就是高等學校一定要轉移到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的運行軌道上來,也就是以教學為中心的運行軌道上來。日常的運行一定要轉移到人才培養為中心,教學為中心。正如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在前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提出的“人才培養是第一要務”,一定要轉移到這個軌道上來。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社會服務、教學與國際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堅決反對以科研為導向引導中國所有高等學校這樣一個錯誤的傾向。要突出人才培養,所有部門都應該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來工作。不管學校的人事處、財務處、設備處,不管哪個處,人才培養都是第一要務。人才培養是學校運行工作的中心,科研也要為教學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這是科研為教學服務的最重要的內容、最重要的表現。就好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就不要社會建設、不要文化建設?沒有這個意思。
人才培養為中心,不等于不要科研,不要社會服務,反過來,科研、社會服務應該更有利于人才培養,堅決轉移到這個軌道上來。這個軌道轉移難度也是很大的。對這個問題要澄清一個誤解,并不是說研究型大學搞研究,教學型大學不要搞科研,這完全不對。我覺得研究要分幾個層次的,一個是基礎研究,主要是研究型大學的任務,一般的普通高校我不主張搞更多的基礎性研究,除非你的工作有可能突破,這是另外一碼事。一個是應用研究,研究型的大學要搞,一般的大學要結合本校的專業師資情況廣泛開展。而且這種應用研究水平越高,人才培養質量肯定越高。我今天重點看了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學實踐部大樓,看了機械、電子電路等實驗室,里面不光老師在搞創新研究,學生也在搞創新研究。在大樓里我看墻上有一個口號,叫做“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這三句話對我很有啟發。創新思維,創新人才,在任何類別、任何層次的教育中都是需要的,都是要倡導的,并不是研究型大學才可以提創新,任何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提創新,創新性思維是對所有學生的一個要求,是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
四、如何以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
我想強調一下如何以“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的要求是什么?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都在學校工作,都有很豐富的經驗、各種各樣的認識,我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第一點,培養方案的基本指導思想。根據我們的學習實踐以及現在時代的要求,應當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要厚基礎,把學生的基礎打得很厚;要重創新,重視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要強能力,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可能要在學科領域方面多交叉。要以這樣一個教學指導思想來制定培養方案。這個能力最重要的還是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只講動手能力不講分析能力是不行的,沒有分析能力很難培養出高水平動手能力的。這是教育方案制定的指導思想。
第二點,教學方案本身,它的基本框架,我姑且叫“一體兩翼”。“一體”,就是專業建設,要強調專業建設;“兩翼”,一個叫通識教育,一個叫跨學科教育。長時間以來,我們國家的教學方案,重視專業,重視專業建設,有它的長處,但這個專業有時候成了一個壁壘,跟其他專業劃了一個很深的鴻溝。以專業來培養人才,這是我們當年新中國學習蘇聯的一個結果。當年學習蘇聯專業建設有它的用處,現在依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我們經常把專業建設強調到不適當的地步,因此,要擴充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教育。通識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價值觀問題,更是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當然涉及的是比較高的基本知識,特別是歷史、地理、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而通識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是經典,能讓我們的學生與古今中外的先賢先知在文化上進行心靈的溝通,人類精神財富方面最精華的東西就是經典名著。這一點我們過去做得很差,不要說工科的同志存在“有知識沒文化”現象,現在搞社會科學的也同樣如此,本專業的知識很不錯,文化的東西知之甚少。我們對美國教育要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我們有的學者在介紹美國的教育時,只介紹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有些東西介紹是不夠的。我給大家介紹美國的高中生,他們是四年制的,高中也實行學分制,所有學分修滿了,還有三門課程必須通過,這三門課程不合格,也不能高中畢業,不能考大學。
一門課叫“公民課”,類似于我們的政治課,講美國的“三權分治”等等以及公民必須具備的各種各樣的知識;第二,美國歷史課,因為美國建國不久,兩三百年的歷史,所以它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都寫得很細致,那就是必須背,沒有什么可說的,你背不下來甭想畢業。我們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連三皇五帝都說不下來,各個朝代多數人背不下來。但是美國人大都對自己的歷史了如指掌,歷史對愛國情懷的培養十分重要。第三門課程,經濟學,美國人十八歲就要獨立,有些能考上大學,有些不能考上大學,所以對經濟學知識不能不了解。三門課程通不過,你高中學分修夠也不行。所以我們在通識教育問題上,做的文章是不夠的。通識課程怎么搞得更好?我認為這里要研究的問題太多。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本科生除了學習本院專業課以外,必須在其他每個學院學習一門課程,任何課程都可以學,否則不能本科畢業。它這樣規定使學生知識面非常廣,佛羅里達大學大概十來個學院,每個學院學一門課程,本學院的專業課加在一起達到總的學分,你才可以拿本科畢業證書,那是強制性的。說美國什么很自由,是很自由,但它也有基本要求,這樣一來,工科的學生對理科和文科的知識也知道不少,文科的學生對工科理科的知識也具備一些,美國的大學生對天文知識就比中國大學生要豐富得多。所以,上述這“一體兩翼”對人才的全面發展我認為是很重要的,重視專業建設的同時要重視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教育,這是新時期新時代對我們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要求。
第三點,是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精心打造每一個環節。我從1985年開始當副教務長到后來當校長,對這個教學方案問題我總感覺到有很多問題,現在連最普通的常識都存在不少問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加強課堂建設,要加強實踐環境的建設,這是最普通的,但是涉及到的具體問題就很多了。第一,教師的選擇及教師的配備。教師配備是保證教學的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是現在經常是因人設課,而不是根據需要來選擇教師。本來應該開這門課但沒有這個教師,這門課就不開了;那門課有最好的教師往往又不派到本科教學環節,當研究生導師去了,或者是教師隊伍的結構存在嚴重問題,這方面人事工作跟不上人才培養的需要。
第二,教材選擇的問題更大。這本來是普通的問題,但中國現在都沒有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它。據了解,《大學語文》這種教材全國有1400個版本,中國本科院校大概1200所,加大專一起大概2400所,現在有1400個版本的大學語文。保證學生用上全國最好的教材,這是起碼的良心,是保證質量最重要最基本的環節。在國外,大學教師自己編教材很少,都是選用名教材,一堂課,一門課,可能選用好幾本教材,這節課要求學生看哪本教材,另一節課要求看另一本教材,但都是優質教材。在這里老師是起指導作用的。應該把全國的教材進行比較分析,保證每一門課程用最好的教材。當然,也有很多學校教材選用是很優秀的。它畢竟是基礎課的教材,教材的選定都是有嚴格把關的,教師提出來,教研室進行討論,系主任要簽字,教務處要備案,不行的話教務處有權否定你。
第三,實踐實習,很多大學最近一二十年來在這個問題上是倒退了,不是前進了。因為計劃經濟時期搞實習比較容易,一個文件一下發,學生就到某某公社、某某企業去了?,F在沒有公社了,一家一戶了,企業都是民營的,國有企業現在也是不怎么歡迎學生實習的?,F在大學生人數這么多,找個實習單位客觀上也不容易。但是遺憾的是,包括一些名牌大學,當年為教學辦的教學工廠這些年大都拆掉了。像我們人民大學,過去也有一個校辦工廠,那是學工業經濟的學生必須要去的,所以人大當年培養工業經濟的學生對工業生產流程是比較清楚的?,F在沒有了,工業經濟這個專業也沒了。
實習實訓,在過去二三十年當中,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倒退的方面,后者對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負面的影響。有的人以為有電腦就行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沒有電腦的時候要好得多,但是,電腦上的虛擬實習不能代替親身去看、親身去實習。現在大學生的實訓實習、社會環境的營造,還需要政府部門更多的關心和努力。當然這些年也創造了很多新的手段,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活動等,這些都是一些新的探索、新的發明,但在這個方面依然問題不少。
第四點,就是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教學管理。這一塊跟改革創新有時候形成矛盾。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創新和堅守這兩者都是寶貴的品格。一方面,突破不合時宜的東西,探索前進,達到創新的成果、創新的境界,促進事業的發展。但是有時候另外一方面需要堅守,堅守需要定力,堅守也需要大無畏的精神。正確的規章制度必須堅守,可以完善但必須堅守。我們對待教學管理制度,現在有的是形同虛設,老師隨便調課,課程馬馬虎虎對待,甚至找個研究生替代一下;考試制度不嚴格,打分不嚴格,像這樣的問題就值得研究。教學制度還要創新,學分制僅僅理解為讓學生自由選課、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精神,顯然是片面的。學分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寬進嚴出的功效。美國大學董事會的董事很厲害,董事推薦的學生學校是不可能不收的,但是學校有一條,學分制,沒有達到成績,就拿不到學位,就不能畢業。所以,美國四年制學生,四年就拿到學士學位的很少,不信可以到網上去查,四年的畢業率是很低的,美國大學五年、六年、七年拿到學士學位是通常的。他們的入口相對來說是比較寬的,但是出口很嚴,不管你是什么人,拿不到學位,開出什么條件也不會給你畢業證書的。
中國就是這樣,一方面要人才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分數第一的升學考試,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對低分段錄取比較多的學校,我認為學分制對他們更有用處,達不到學分的,嚴格要求,不能畢業就不給畢業,但這個學制應是有彈性的,4年到6年。人民大學本科實行的就是4到6年,你可以到6年畢業。中國有個社會壓力,用人單位說,你四年沒有畢業,五年才畢業,肯定以為這個學生很差勁,中國的國情比較復雜。所以,教學制度這一塊,既有堅守的問題,也有創新的問題,怎么處理好,對保證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去了江蘇的淮海工學院,這個學校在獨立學院推行的學分制是全國的典型?!吨袊逃龍蟆返沁^,是搞得相當不錯的,當然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第五點,是教學條件的保障,這是教學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內容,最重要的是經費的投入、設備的保障,校長要舍得把錢花在教學上。我也當過校長,有時候就感覺到教學需要這么多錢嗎?其實,仔細研究,嚴格按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我們教學投入是不夠的,或者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教學投入,不完全表現在教務處,更多的表現在各個學院,表現在教學實踐場所、各個教學環節,也包括高質量教材的建設。所以對于教學經費的保證,應當引起從政府到學校的高度重視?,F在各個省對待高校的撥款辦法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如何不一致,教學的經費應該得到基本的保證。教學保障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師資隊伍的配備,這不是教務部門所能掌握的,主要是人事部門的責任。人事部門如何保證學校組建一個優質的、高水平的、有年齡梯次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要把教師隊伍建設好其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學為中心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各個方面要凝聚力量,統一認識,真正把教學作為第一要務,放在學校中心工作位置上來,這個教學質量才能夠有很好的提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很多的經驗,應當看到有一些經驗可以超越時空,繼續發揮作用,有一些經驗就有局限性,在某一個時期是可以的,過了這個時期,這個經驗就不一定是正確的。
五、總結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還需要各級領導精力的投入、教師精力的投入。就是講兩個投入,一個是經費的投入,一個是精力的投入。領導的精力不投入,教師的精力不投入,或者說投入不到位或者投入打折扣,那么教育質量也不可能保證,所以,既要強調經費的投入,又要強調精力的投入,精力的投入就涉及到敬業的精神、崇高的學術理想、人民教師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發揮好作用,真正使每一個教師愛崗敬業,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把精力投入到教學當中來,把精力投入到學生身上去,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教學質量就有了一個關鍵性的保障?,F在我感到精力的投入方面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市場化、產業化思潮沖擊之下,很多學校的領導精力被沖到另外一個方面去了,在教學方面精力投入很少,像這樣教學質量怎么能得到保證呢?所以,一個是經費的投入,一個是精力的投入。有了這兩個投入保證,各方面工作質量自然會上升。
作者:紀寶成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