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培養構建人才培養新體系
1.應用型人才培養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新路徑。商丘師范學院以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己任,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之路,先后與商丘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幾十家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一條“產學研結合,多形式合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新路子。2010年,該校學生在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獲得二等獎,是河南省唯一一名獲得二等獎以上獎項的選手。2012年,在有100多萬名大學生參賽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商丘師范學院學生取得第4名的優異成績。在2012年團中央選拔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事跡全國巡回宣講團7名成員中,該校畢業生占了兩名。
2.學術性人才培養
學術性人才培養也是該校人才培養改革的特色之一。一是把“培養學術型人才”寫進了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學術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二是持續推進“考研工程”,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12屆畢業生考研報考率42.9%,考研上線率22.78%,其中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過線率超過50%。2013屆學生報考率達46.28%,比2012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三是以各種技能競賽為抓手,鼓勵學生開展科研活動,近兩年來,在“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科技文化藝術節”、“數學建模競賽”等活動中,有367人獲得省級以上獎勵。
3.國際化辦學
商丘師范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鄭州大學等十多所省內外高校簽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與英國伍斯特大學、美國卡普蘭大學等國外大學開展了合作辦學,從俄羅斯、韓國、尼日利亞等國招收留學生,逐步形成了“開放式、國際化”的辦學模式。
二、校政(企)合作,共同發展
1.推進校政(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2011年,商丘師范學院遴選了物理與電氣學院等7個學院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工作。這些學院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已任,開展了教學改革、科技攻關、技術咨詢與服務、環境治理和文化藝術作品開發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基本的產學研教學模式和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氛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生命科學學院和梁園區人民政府合作,研發了草莓脫毒、無土栽培和立體栽培技術體系,與“河南中普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展“天谷與雙排麥等種子資源基因鑒定”的研究合作項目;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與河南航天金穗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人才培養、學生就業、師資共建等方面進行全方面合作;環境與規劃學院與商丘市建筑勘察規劃設計院合作,完成了劉口鄉、宋集鄉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工作以及71315部隊營區地形圖測量及規劃工作;現代藝術學院與中共商丘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共同設計商丘市廉政文化廣場等。以上合作項目以實訓的形式增強了在校生的專業技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2.資源共享,訂單辦學
一是通過與企業建立緊密合作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人才培養。二是按照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行訂單辦學,實現實習與就業一體化。近年來,商丘師范學院開拓就業渠道,在省內外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200余家、就業基地近100家,并連續多年承辦豫東地區高校畢業生供需洽談會,每周都有中小型就業招聘會,每年為畢業生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2009年學校被授予“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12年榮獲河南最具就業競爭力示范院校。
3.校地合作,服務社會
服務社會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從1998年到2010年,商丘師范學院為河南省華惠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引進、繁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600萬公斤,受益群眾達290多萬人,農民累計增收12億元,帶動了周邊8萬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2011年11月,商丘師范學院與商丘市梁園區人民政府合作,承擔雙八鎮草莓脫毒苗技術的前期研發及培育工作。雙八鎮所有的草莓基地都采用生物技術培育優良草莓種苗,聯合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等多種技術,實行全過程綠色無公害生態管理模式。近年來,商丘師范學院先后在梁園區白云社區、睢陽區中華樓村、民權縣王公莊鄉等地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開展扶弱培強和駐村幫扶工作,幫助地方解決困難和問題,例如,與商丘市體育局、市殘聯合作建立了商丘市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在多所孤兒院、敬老院建立志愿者愛心服務點;與商丘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培養食品行業化驗員,與梁園區合作建立了現代農業實訓基地;組織救災小分隊和抗旱保收服務隊,指導開展抗災自救和農田抗旱工作;為睢陽區馮橋鄉王閣村編制了《王閣新村建設與發展規劃(2010-2015年)》等,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三、商丘師范學院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啟示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高校應從專業設置與調整、教學計劃制定與修改、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直至學生就業等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作用,積極探索校企全程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式,在堅持教育創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外豐富的教學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實現教育與經濟、科技相結合。
2.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高校應以“訂單式教育”思路為指導,探索多種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模式。一是面向企業進行定向人才培養,支持相關專業建設或興辦“訂單專業”;二是主動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積極開展在職人員崗位技術培訓;三是聘請國內外企業或研究系所的專家到高校兼職,聯合培養急需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
3.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與實踐課程建設,服務地方經濟
一是引進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及生產一線能工巧匠充實教師隊伍。二是要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等科研活動,鼓勵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三是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合作。
4.健全產學研工作激勵機制
健全產學研教育工作激勵機制,鼓勵發明創造和成果轉化,通過資金支持和思想教育,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主動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產、學、研的實施提供便利。
作者:張弛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