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歷史教學論文
一、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首先,教師要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照本宣科;教學語言是否形象生動;教學內容是否吸引學生。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可通過隨堂提問、專題討論及辯論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還要反思是否在教學中運用了自己了解掌握的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通過實踐進一步檢驗自己的所學所得,提升教材使用質量。
二、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fā)出智慧之光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經歷、體驗、感悟與創(chuàng)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產生“奇思妙想”,迸發(fā)智慧之光。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捕捉這些生成信息,適度加以整合利用,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而且還要在課后進行反思。
如,筆者在講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時,首先,讓學生對這一結論進行發(fā)散性思考。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尼德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代表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趨向,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呢?”還有學生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并且大革命后的拿破侖率軍橫掃了歐洲大陸,嚴重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因此,法國大革命應該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然后,我把問題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展開討論,允許他們從不同層面、多維選擇解答問題的途徑。最后,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我及時指出近代社會轉型的三個特征,以加深學生對這一結論的認識,提高其思維能力。課后,則積極進行反思、提煉,深入挖掘生成性資源,積累素材,以用于研究和分享。
三、反思教學中是否因材施教
每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高中歷史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反思: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教學是否有的放矢;課后作業(yè)是否分層布置;是否真正貫徹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是否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fā)展。
四、反思教學中的探究是否流于形式
探究是一種重要的歷史學習方式,但是,在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學生是否真的在探究,其探究效果如何,都需要教師進行反思。教師不但要反思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學生探究,而且要反思小組成員搭配是否合理,小組成員是否真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還要反思學困生是否真正學會了應當學會的方法、技能與知識,以及是否感受到了學習、探究的快樂等。
作者:楊彩玲 單位: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