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蘇聯著名教育家戈別奇亞曾說過:“家庭教育是對社會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家庭教育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觀念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家庭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
1.個別家長的教育知識匱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重要而深遠。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不了解教育的基本知識,總是好心做壞事,既害了孩子,又使自己不快樂,如“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還依然存在。這種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憤恨和抗爭。
2.父母的過分溺愛容易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現在的許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為了子女生活得更好些,他們含辛茹苦,默默奉獻,不圖回報。他們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使得孩子根本就不知其中的艱辛。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的還養成了奢侈、攀比、享樂等毛病,滋生出極端個人主義惡習,他們覺得理所當然,忘記了自己應該對父母和社會的回報。
3.許多父母忽視對孩子的做人教育。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影響下,許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方面存在問題都是瑕不掩瑜的事情,忽視了做人教育,感恩教育必然出現缺失。
4.父母不能做到言傳身教。部分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其本身就缺乏感恩之心,他們對孩子的感恩之心教育也無從談起。他們平時在生活中表現出的缺乏感恩之心的言行,對孩子人格的形成造成了難以泯滅的影響。
(二)學校原因
學校在培養人、塑造人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和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某些高校尤其是職業類院校重技能輕素質,忽略了高校的育人功能。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導致部分院校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上,從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實,決定學生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應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單方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必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在只注重專業技能的氛圍熏陶下必然忽視基本道德品德的培養。
2.現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脫節。現有的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論的灌輸,而不注重理論的踐行;只注重理論的傳輸,而不注重理論的內化。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變成了僵化的教條,一些高尚的理想變成了僅僅停留于頭腦中的空想。導致出現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教室里睡的尷尬局面。學校雖然安排了大量的思想教育課,卻對學生的思想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3.個別教師的師德水平不高。自古身教重于言傳,而個別教師的言行不一,必然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三)社會原因
1.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多元化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及拜金主義思潮,影響了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部分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大學生在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蝕下,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弱化,集體觀念淡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缺乏,貪圖玩樂、追求享受、玩物喪志。
2.虛擬網絡對人際關系的消極影響。網絡虛擬世界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在網絡中尋找所謂的快樂,很多人只關注虛擬的網絡世界,而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的親情和感情。
(四)自我原因
在感恩教育領域,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應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中,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育,能自覺將感恩教育作為日常生活重要內容的還比較少。另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難以支付昂貴的學費及生活費,為了保證正常的生活,有一大部分同學靠兼職打工來完成學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負擔。為了能達到一般同學的水平,他們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當理想、目標不能實現時,個別同學可能會心理失衡,進而抱怨社會的不公,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也很難學會感恩。
二、加強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提高。專職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會學生某個理論;行政后勤人員不能僅僅局限于完成學校布置的工作。教職員工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應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積極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感恩品質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各職能部門及校內各社團組織,應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給學生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以期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課程結構,使感恩教育進計劃、進課堂。應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模式,用豐富的案例啟發學生,用多彩的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
(二)構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社會環境
人是社會中的人,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學校、家庭都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美德中的寶貴資源,同時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并利用媒體加大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圍,讓每一個人都能識恩、知恩,并樂于報恩、施恩。
(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成人、成才的保障。實施感恩教育必須從家庭開始。家長應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的成長特點,引導孩子“如何做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讓他們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能主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要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較早的體會世事的艱辛;要多與子女溝通和交流,知道子女的思想和困惑,急他們之所急,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作為家長,要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以愛心、善心、寬容之心對待他人。要注意抓住時機,教會孩子如何感恩,讓孩子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四)積極引導學生識恩、知恩、報恩、施恩
識恩和知恩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推廣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識恩、知恩,要讓他們明白他們所獲得的一切都不是天經地義和理所當然,要讓他們明白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導和親朋好友的關愛都是一種恩惠。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而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對自己的贈予,只有這樣才能有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才能健康的成長。感恩不能僅僅停留于思想情感層面,我們不僅教育學生要知恩于心,更要引導學生要感恩于行,把感恩之心轉化為感恩之行,并讓感恩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師長,回報社會。我們可以組織受助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系列公益活動,通過看望孤寡老人、照顧智障兒童、保護公共環境及志愿服務春運等,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溫暖,也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增強自信,讓學生在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中尋找到快樂。
(五)加強心理關注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經濟困難引起心理不適,存在壓抑、緊張、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方面癥狀,我們可以通過講座、輔導、咨詢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心理調適方法,培養學生健全品格。
作者:王奇 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