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情感的直接應用
材料情感關鍵字可能涉及的表面處理直接運用材料情感,即在產品中使用具有某種感覺或印象的材料并進行相應表面處理,該感覺或印象須符合品牌與設計師所期望給用戶留下的印象。對材料情感的直接應用與對材料功能特性的直接應用同樣普遍存在于商業設計中,2013年蘋果公司發布的iPhone5C和iPhone5S即是較為典型的案例:5S可說是非常成功,而5C則飽受指責。雖然蘋果在1998年推出的iMac、2004年起推出的iPod已經引入鮮艷時尚的彩色塑料材質,但2007年至2012年間發布的所有iPhone都具有明顯的金屬風格。受原材料和加工成本的影響,在3C產品的世界里,“金屬即高貴,塑料即廉價”這種固有認知早已在消費者心中扎下了根。因此不難想象,雖然庫克在產品發布會上宣稱“5C”的“C”代表“Colorful”繽紛色彩,但消費者卻一直認定C”代表“Cheap”,即iPhone5C等同于廉價版iPhone。整個市場的這種認知傾向固然與5C上市前媒體先入為主的炒作有關,但哪怕5C所使用的塑料是手感扎實、上色飽滿、機械性能更為優異的聚碳酸酯,使用與金屬加工同等級精度的加工工藝,并在殼體內部附有鋼質加固框架,依舊難以扭轉消費者對塑料的廉價印象。iPhone5C以與性能參數幾乎一致、但沿用金屬邊框的iPhone5相同報價上市后,市場反應冷淡,遠不及蘋果預期。
二、材料情感與產品固有認知矛盾
在兩百多年的工業設計發展史中,人們對一些產品已經產生了情感上的固有認知——例如電器給人的印象一般是冷的、具有科技感、讓人難以親近的——這并不是用戶的成見或狹隘觀念,而是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加上同時作為用戶的設計師也很難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影響,便不自覺地以符合固有認知的情感印象進行產品設計,如此反復,多年來逐步固化了這些固有認知。材料情感與產品固有認知矛盾,即在產品中使用具有某種感覺或印象的材料并進行相應表面處理,該感覺或印象與這種產品給用戶的固有認知相矛盾,但這種矛盾符合用戶需求,并能夠為設計師或商業品牌帶來積極效應。換言之,材料情感與產品固有認知間的矛盾應當是一種能夠給用戶帶來正面驚喜APositiveSurprise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充分滿足用戶對材料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運用材料情感可以與產品固有認知的矛盾。
1.暖感材料—冷感固有認知
電子產品和家居類電器是工業革命后工業生產的產物,一般給人冷靜、穩重、人工感、科技感的固有認知,并且由于存在該種固有認知、與居住或人文空間的融合度較差,用戶在使用中往往試將其“隱藏”、而非“展示”于環境中。在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增加以及產品與環境進一步融合的趨勢下,設計師和品牌也進行著一些前所未有的嘗試,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沖破原有固有認知的束縛。例如木材與竹材跨出家具領域,在電子電器類產品上被嘗試使用01,02,木材與竹材的天然溫潤感平衡了金屬材質的工業冰冷感,甚至一向以銳利高端金屬冷感路線出名的北歐音箱品牌B&O注4也開始以家居與家具設計的思維、使用更適合家居環境的暖感材料進行產品設計。B&O近年推出的A9音響03即是一件再也不需要隱藏的音響:雖然A9有著與傳統電器一樣的黑色內核,但最終用戶能看得到、摸得到的是表面極具親和力的細膩網罩和輕盈支撐音箱主體的實木支架,因此A9不僅讓人感覺易于親近,同時也能輕易融入室內空間04。木材和竹材算是設計師比較容易想得到的、可應用于電器領域的材料,但讓人意外的是,一般僅用于時尚業和家居軟裝的極暖軟性材料——羊毛氈——也進入了電器產品領域,北歐無線音響品牌Libratone注5即是其中翹楚。由于Libratone的理念與大工業生產中產生的產品固有認知矛盾對抗,更注重于將產品融入用戶生活場景,因此品牌推出的所有產品注6都藏起電器的冰冷面孔,以披著溫暖羊毛氈的簡潔造型出現,置于家居環境中均毫無違和感05,06。
2.軟性材料—硬性固有認知
工業設計領域內的產品總體上給人的印象是有著硬質外殼的堅固體塊,因此在普遍存在硬質固有認知的產品表面或產品結構中使用軟性材料往往能夠得到極具親和力的效果。主打家居小產品的LEXON近年頻推新品,在產品中大量使用色彩明快如硅膠、ABS橡膠等軟性材料,如TokhoRadio07表面的彩色硅膠配合俏皮簡單的造型,打破了收音機給人的嚴肅印象。而在2007年和2009年的東京纖維展上,兩個日本電器巨頭更是顛覆了人們對電視和“吸塵器”這些家用電器的固有認知:索尼推出了機身仿佛小寵物一樣柔軟的概念小電視08,注7,松下則推出了仿佛具有生命的柔軟擦地機器人09,注8,盡概念小電視和擦地機器人都是針對人造纖維特性開發的概念產品,而非最終產品,但這幾個案例都足以打破設計師在產品固有認知上的桎梏,將眼光更多地放在已有材料的全新應用和新材料應用上。
3.“空”感材料—“有”感固有認知
就工業設計而言,我們所想到的往往都是實體產品——實實在在的體塊給與人體量感與存在感——因此,利用玻璃、透明聚碳酸酯、亞克力等具有“空”感的透明材料來進行具有很強實體感、即“有”感固有認知的產品設計,將帶來很強的虛無感和未來感,這一點應用在電子電器和家具領域中時給用戶情感上的沖擊尤為明顯。例如實體U盤給人一種數據存儲空間的安心感,而設計組合LogicalArt從“若是科技隱形”(Whatwillhappenifthetechnologybecomesinvisible)這一問題出發,設計出EmptyMemoryU盤10好似并無數據,巧妙地暗示了數據信息的無重量性;提及小電器,我們往往認為其實體外殼內密密麻麻排布著所需的各種元器件,即使是應用材料情感可能也只不過是更換一種更容易讓人親近的材料、和更簡潔的造型而已,因此FlowRadio11讓用戶透過聚碳酸酯外殼看到產品內部的虛實空間、感受到“空”中所存在的實體感,自然讓人感覺很新鮮;即使是家具這種通過強調體量感來展現對人體支承力、以獲取用戶信心的產品,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也刻意虛化之12,造成一種魔術師表演的“看不見的椅子”的神奇效果InvisibleChairTrick。空是技術水平造就的虛幻,但越是虛幻,人們追求穩定的一面也越是浮現出來;越是虛無的產品意象,越是會受到技術、工藝、結構、功能等約束——盡管EmptyMemoryU盤看起來能夠在一片虛空中進行數據存儲,但事實上真正的存儲結構都在體積極小的實體不銹鋼精加工表面之下;同樣,盡管InvisibleChair看起來是“空”且虛無的,但為了讓椅子有足夠支承力,設計師吉岡德仁所采用的聚碳酸酯卻是產品設計界中前所未有的厚。所幸,吉岡德仁在InvisibleChair之后為Kartell設計的InvisibleSideTable開始使用較薄的聚碳酸酯材料、通過結構增強的方式來獲得更輕盈的“無”的效果。
4.未來感材料—復古固有認知產品造型
陶土、皮革、紡織面料等傳統材料帶來復古感,塑料、金屬、玻璃等伴隨工業化生產發展壯大的“新”材料帶來未來感,透明而結實的材料尤甚。一般來說,設計師在應用這些具有未來感的材料時傾向于進行具有未來感的造型,即直線、銳角、流線形、有機曲面等。因此,當未來感被應用在具有復古感固有認知的產品時亦帶來情感沖撞,并能夠為產品帶來新鮮的時尚品味。考慮到時代因素,具有復古感固有認知的產品以家具居多,因此現有此類案例也以家具居多。由于歐洲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強大精致的實驗與制造工藝支持,因此當代歐洲設計師在這方面走的更遠,如PashaArmchair13和LouisGhostChair14均是在忠實保留歐式傳統椅子關鍵造型元素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并以聚碳酸酯材料來代替傳統制椅所用的木材和金屬。LouisGhostChair的設計師PhilippeStarck也沒有放過在西方爆紅的中式明椅,于2008年時推出以聚碳酸酯取代木材制成的Mi明椅16,并為利用聚碳酸酯優異的染色特性為椅子加上了一抹濃重的色彩點綴。相比歐洲市場,亞洲市場更多的傾向于接受對復古感固有認知產品的直接改良,而非這種利用未來感材料與固有認知矛盾的材料情感重塑。因此從目前看來,受大環境的影響與驅動,這類產品在歐洲的市場接受度更高——例如PashaArmchair已被應用于歐洲的高端精品酒店、咖啡店、酒吧、莊園、度假村、私人住宅及科技公司注9。
三、材料情感與功能特性不統一:擬物移情
在材料情感的應用中,有一種近來被使用得越來越多的設計方法是——用一種材料去模擬另一種材料的感覺視覺或觸覺,并通過材料情感與材料功能特性不統一所導致的認知差異獲得讓人驚訝的設效果——本文暫將其定義為“擬物移情”。已有的典型設計案例有:具有紙張褶皺感、脆弱感的輕盈吊燈,卻是由堅固沉重的混凝土制成17;視覺上柔軟而有彈性的長椅,卻是由硬質木材經過數控機床打磨構造出的幻覺18;具有天然材料的視覺感與觸感、看似會迅速降解、只能短期使用的餐具,實際上使用了PLA材料注10、結合3D打印技術制造,能夠反復使用的Graft餐具19。使用“擬物移情”時,有兩個較明顯的約束:一是所用材料的造型效果,即所用材料是否能夠通過合適的生產工藝,有效地被塑造成被模擬材料的典型樣式;二是所用材料最終所表現出的情感與其功能特性是否有足夠大的反差,即設計是否能夠給人帶來驚訝的效果。約束一取決于現有的制造工藝水平和制造成本,以及設計師對制造流程的熟悉程度和靈活運用程度;約束二則取決于設計師自身。
四、材料情感的混搭
材料情感的混搭并非僅指使用多種材料,更是指在產品或產品組合中混合使用具有相逆情感屬性的材料。例如混合使用冷感材料與暖感材料:奢侈手機品牌Vertu與跑車品牌法拉利合作的手機中混合使用了冷感的金屬與高光塑料和暖感的皮革材料20,蘋果公司的iPad與SmartCover保護套組合中混合使用冷感的鋁合金和暖感的聚氨酯材料配合柔軟的同色系超細纖維21;例如混合使用天然感材料與人工感材料:混合使用天然感的原木和人工感的固體樹脂的BloomCollection家具系列22和Moonrise配飾23;例如混合使用奢侈感材料與樸實感材料:奢侈品牌卡地亞全球限量20枚的樹袋熊裝飾腕表在表圈上使用了奢侈感滿載的43顆鉆石,在表盤上使用了秸稈材料,后者雖廉價,卻在卡地亞職業手工匠人的染色與秸稈細工鑲嵌技術下充滿樸實的自然光澤24。從結果上看,情感混搭能夠為產品帶來更豐富的視覺與觸覺層次感,并通過混搭對比展現出不同材料的情感特質。但作為設計師,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商業設計中,除了美學需求外,情感混搭的材料應用方法很可能也同時來自材料功能和人機工程需求——如Vertu手機20側身所使用的皮革能夠增大用戶手握時的摩擦力,從而既減少了手機從手上滑落的風險,并能夠提高用戶手持時的舒適度。另外,材料情感的混搭由于牽涉到不同材料、尤其是功能特性完全不同的材料如何組合與拆分的問題——如粘合、熔合、通過結構件固定及其他不同方式——若是外觀設計或結構設計不當,則有可能會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廢棄產品回收的材料分類環節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材料情感的混搭對有社會責任心的設計師來說更具考驗注11。
五、結語
如果說材料功能特性是更貼近產品功能需要的應用出發點,材料情感就是更貼近用戶情感需求的應用出發點。材料與加工工藝的持續發展為設計師在材料功能特性的基礎之上提供了更好地發揮材料情感的舞臺。材料情感具有絕對主觀性和相對客觀性,即——任何人在對單一材料情感的判斷解讀時都具有主觀性,但不同材料的相對情感卻是毋庸置疑的——以冷暖感為例,不同人在面對同一種塑料表面、且沒有其他參照物時,有些人會將它歸類至冷感材料,有些人則會將它歸類為暖感材料,這就是我們所具有的絕對主觀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將高光金屬和該塑料材料放在一起比較時,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高光金屬更冷,而塑料更暖,這就是我們面對材料情感進行判斷時的相對客觀性。因此,雖然本文歸納總結的幾種典型材料情感應用方法中的案例亦可能有其他角度的主觀解讀,但本人的分析仍具有相對客觀性。最后,希望本文對設計師、設計教育者、設計系學生有所啟發。
作者:羅琳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