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健康教育論文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實際情況不符。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評價都強調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學校心理輔導為主,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消極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處于輔助地位,且沒有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事實上,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異,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顯然是不行的。
2.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沒有成套的教材和輔導內容,而現有的教材又帶有社會本位或學科本位的價值觀傾向,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實現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同時,當前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有的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有的是從事社科教學的教師、有的是心理學工作者,甚至還有醫務工作者。他們雖然在實踐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他們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技術,還有些人思想觀念陳舊、僵化,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存在問題??傊?,師資力量薄弱,專業化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3.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偏移。由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教學資源的不足,使得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發生了偏移。受消極心理學的影響和前期工作經驗的誤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將什么是精神病、神經癥有哪些分類、如何預防等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會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心理學的書籍多以病理性分析為主,學生在獲取這些知識時,將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為對精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忽視了對內在潛能的發現和激發,忽視了對自身素質的提高。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1.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職院校要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以活動為主線,以體驗為核心,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動的這一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指導著實踐層面的活動。學生的活動系統由自己的全部生活構成,課堂學習、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等都具有心理教育意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動,如閱讀活動、體育活動、宿舍文化、社團活動建設等常規性活動,構建全面完整的教育活動體系。此外,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和完善離不開外部實踐活動和內在心理體驗的相互作用。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有機聯結,制定切實有效的實踐內容和實踐目標,保證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自己的潛能,獲得積極的體驗和感悟,提高自己。
2.豐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因此,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非常必要。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具有過硬的業務知識和很強的專業精神,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專業訓練和學術交流,以提高自身素質,緊跟時代步伐,更好地為廣大高職學生服務。
3.提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充實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將工作的重心置于如何使人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上,這提升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要在工作中摒棄傳統心理學的理念,倡導以積極的心態增強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在教育內容上,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入,使得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豐富,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優化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進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使學生建立健全的人際關系等,這不僅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質和行為模式。
三、總結
總之,高職院校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提升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和教學資源,能夠使學生在健康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成長,獲得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從而健康地成長、成才。
作者:崔巖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