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體育論文
一、社會體育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一)生活化趨勢
生活質量越高的家庭和社會,對體育的需求就越強烈。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不斷加快,體育已逐漸呈現出它的多種功能和屬性,生活化、時尚化的體育運動逐漸伴隨人們走入家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娛樂化趨勢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傳統的、單純的高強度體育運動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忙碌的都市人。于是,體育休閑娛樂活動應運而生,它集運動性、娛樂性于一身,使人們在運動中擺脫重壓,在娛樂中調節情緒,成為業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終身化趨勢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工作方式的逐漸轉變,越來越多的工種從業者嚴重缺乏運動。長此以往,因機體缺乏運動導致的各類職業病,如頸椎病、腰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人群日趨年輕化。隨著問題的出現,人們的疾病預防意識普遍開始增強,終身化的體育鍛煉,防治文明病成為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二、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不利于與社會體育接軌
近年來,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武術、太極拳、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增課程豐富了高校體育課程的內容。但從目前整體狀況來看這些新增課程所占比例仍然較低,傳統的教學內容仍占主導地位,且新增課程主要以選修課形式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體育教學的發展,不利于體現體育課程的趣味性,更不利于社會體育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不夠先進,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體育課程因其獨特的教學內容區別于文化類課程。故體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有許多創新空間。但就我國目前教學改革進程來看,體育課程教學方法仍未擺脫傳統的灌輸式,課堂講授法和演示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的主導性沒有改變,授課過程缺少師生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社會體育終身化趨勢來看,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嚴重抑制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考核方式不夠科學,無法體現教學效果
考核是課程效果評價的主要途徑,科學的考核過程是檢驗教學成果最為重要的環節。目前,高校體育課程在考核評價體系上沒有明顯進步,以規定任務的完成作為檢驗學生成績的標準仍然是現代體育教學的主要方式。這樣的考核方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提高幅度和專項能力,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真正體現教學效果。
三、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建議
通過對社會體育的特征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結合我國體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筆者認為,高校體育課程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準確定位課程性質
高校體育課程開設的意義不在于課程本身,而在于其在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以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為基礎來定位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才能使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如前所述,社會體育的本質是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因此,高校體育課程定位也應以此為主要目標,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完善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身體素質儲備。具體來說,高校體育課程的任務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通過課內外的活動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提升綜合職業能力,養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為完善學生人格、提升應職應崗能力和今后生活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二)合理規劃課程體系
體育課程設置應遵循體育教育規律,立足學生未來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發揮學校優勢,建立有特色、有個性、多樣化的體育課程模式。要豐富基礎課程的內容,創新選修課的教學方式,增加保健類課程。體育課程是所有大、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在學生進入大學時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的傳統體育項目知識,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基礎內容的重復,從而增加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另外,應當通過充分的調研活動掌握學生對某類課程的興趣度,從而不斷調整基礎課程。針對個別體能較弱或因患有疾病無法參與正常體育課程的學生要建立專門的保健課程班,整合教學資源,通過有針對性的組織康復、保健體育教學,教育學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達到增強體質、早日恢復健康的目的。
(三)大膽改革教學方法
社會體育更多的是以個人為主導的體育運動。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意識的提高,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體育專項運動技能,如街舞、武術、健美操、國標舞等等。而高校體育教學忽略學生的特長,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灌輸式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激發與社會體育的銜接均不適應。因此,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體育鍛煉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在教學內容上可增加學生充當教師的環節,使有某方面體育特長的學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臨時充當一定課時的體育教師,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對體育課程的興趣。
(四)不斷完善考核體系
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要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與體育課程最終考核結合起來,促使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體育鍛煉,達到體育課程的真正目的。同時,要以鼓勵學生專項特長的發展為目標,將專項特長作為加分項目,結合學生的出勤和課堂表現等最終確定總成績。
四、總結
總而言之,大學體育課程要以服務社會體育,服務終身體育理念為宗旨,從課程設置、目標定位等方面充分考慮社會體育的需要,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陳波 單位: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