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遵規(guī)守紀,從我做起。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也從日常生活中的不自覺行為中體現的。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言一行都會默默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應樹立良好的言行典范,并且持之以恒,達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如培養(yǎng)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guī)則的習慣,教師在上信息技術課的過程中,進出機房首先應遵守機房的規(guī)章制度,要有良好使用計算機的習慣,為學生樹立典范,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又如培養(yǎng)學生使用正版,嚴禁使用盜版的良好意識,老師在信息技術教學和日常的機房維護中,使用正版的軟件,結合課堂內容進行教育。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隱含的思想教育內容
信息技術課作為技能課,以實踐、操作為傳授主線,同社會生活聯(lián)系密切。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識技能,還要深入研究教材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出這些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同現實中的道德規(guī)范融合在一起,滲透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豐富信息技術學科。這樣一方面?zhèn)魇诹藢W生知識技能,另一方面達到了在教學中恰當地、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紹計算機的起源與發(fā)展的時候,向學生適當地提出問題:為什么計算機的誕生與發(fā)展都從國外,特別是美國開始,直到現在,計算機無論在硬件或軟件上,其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用的操作系統(tǒng)、CPU都是美國的)?從而對學生進行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學習。信息技術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隱含的思想教育內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點,把思想教育寓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網絡道德的養(yǎng)成
網絡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吸引力和滲透性。隨著網絡技術的越來越成熟,網絡的普及、信息的開放,它能讓學生隨時獲取大量信息,使學生與外界進行思想交流。很容易從網絡上看到有關暴力、色情的內容,不自覺地去模仿;輕輕松松地從網上去瀏覽到許多反動的言論、色情的圖片,不自覺地去吸收。上網很多不健康的、甚至是黃色的網頁很容易跳到你的眼前,只要你有了自己的電子郵箱,很多垃圾信件就會自動投給你,其中不乏歪曲事實、現狀的反動言論。所以,在網絡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網絡道德,通過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網站、論壇、聊天室等,引導他們健康上網;可以通過列舉一些網上詐騙、網上跟蹤騷擾等實例進行教育,充實課堂內容,調節(jié)課堂教學氛圍,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做不合網絡道德的事應及時指出。如在上課時,發(fā)現有些學生同時從網上下載多個資源時造成網絡速度下降,就要及時指出虛擬的網絡世界一樣也存在資源浪費問題,在自己使用公共網絡時要考慮網絡內的所有使用者。申請過多的電子郵箱、下載毫無用處的軟件都是對網絡資源的一種浪費。要使學生懂得網絡是一個社會的共享資源,要像自然資源一樣注意節(jié)約,強調規(guī)則和美德。
四、總結
總之,隨著信息科技與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課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德育教育雙重并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在寓德育于信息技術教育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隱含的思想教育內容、結合生活中身邊的事件和新聞,使學生認為是拓展自己知識和視野的意識中受到思想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梁杰雄 單位:廣東省德慶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