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失地農民社會融入的因素
(一)社會角色存在認知障礙
從表面上看,許多失地農民能夠適應這種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用征地補償款購買家電產品,裝修房屋,甚至購買高檔消費品等等,這反映了他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接近城市家庭消費模式。他們的經營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有些失地農民靠出租房屋賺取收入,有些從事商品生產獲取收入,這意味著失地農民正逐漸接受和適應新的社會角色。但是社會角色的確定是個人和社會長期努力的結果,失地農民接受市民角色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被同化。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失地農民從內心深處并不認可自己是“城里人”,他們認為在社會地位、就業模式、勞動保障等方面和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別,在價值觀念、社會文化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不同,他們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難以融入城市人群,難以對城市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認為自己本質上仍是農民。學者把失地農民不能清晰確認自己社會角色的現象,稱為社會角色混淆期。
(二)職業轉換存在困難
農民失去土地來到城鎮后,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實現職業轉換。馬克斯•韋伯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對人們社會地位有著重要影響的因素不僅僅是生產關系,此外還包括生活機會,這種機會的獲得場所主要是市場,這種機會主要體現在職業上。失地農民只有在城鎮實現了非農就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融入城市。但是目前失地農民在城鎮就業常常受到用工單位的排擠和歧視。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國過快的城市化進程,使失地農民激增。2011年中國城市化水平超過50%,每年約新增700多萬失地農民,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新社會群體潮水般涌向城市,城市的就業市場難以容納。二是國家政策保障不足,對失地農民安置不力。我國現行征地安置政策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政府或企業征用農民的土地后,實行一次性支付農民若干安置補助費作為補償,而對于就業、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問題則不管不問,這雖然有利于解決失地農民眼前的生活問題,但卻沒有顧及他們的可持續生計。三是農民失地后,社會管理滯后。農民失地是先拆后建,從村落被拆遷到入住社區,一般需要三年時間。這段時間失地農民居住分散,社會對他們無法集中管理,即使入住社區后,由于遠離城區,管理人員少,流動人口多,社會管理常常處于盲區和半盲區,對于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就業安置根本無暇顧及。在失地農民的家庭中,近一半的適齡勞動力處于無業或自動失業狀態,他們的職業轉換狀況令人堪憂。
(三)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雙重匱乏
人力資本是勞動者在勞動中所體現的知識和能力。失地農民的人力資本普遍較低,據統計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為7.33年,而且教育質量難以保障,從事第一產業人員的文化程度90%以上為初中和小學。失地前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生產是他們養家糊口的技能;失地后,熟悉的農業技能無用武之地,而迫切需要的非農生產技能卻一無所有,這讓他們既失落又焦躁。失地農民薄弱的人力資本和目前社會各行業對勞動者素質的高要求構成了一對矛盾,不僅制約了失地農民獨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且可能造成較多的社會越軌行為。失地農民的社會資本同樣匱乏,失地前農民一般聚族而居,社會網絡依靠血緣、親緣和地緣維系,交往方式相對穩定。進入社區生活后,受社區位置、工作環境和自身素質等的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基本上還是限定在原來的“族區”,對于社區的事務,常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參與度和認知度均不高。失地農民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雙重匱乏致使他們缺乏對市民身份的認同感,不愿意和城里人打交道;缺乏對社區的歸屬感,不愿意融入新環境;缺乏對社會的信任感,產生自卑心理和相對剝奪感。社會學家認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弱勢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權益的強勢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心理,當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罪于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難以融入社區的失地農民就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穩定因素,社區應當首當其沖地化解這種潛伏的沖突,通過引導失地農民融入社區從而促使他們融入社會。但是目前社區對失地農民的支持明顯不足,這就既造成社會對失地農民的監管失控,又導致了失地農民缺乏社會融入的途徑。
二、社區教育存在的困境
“社區”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來的,盡管目前學者對于如何界定社區的概念有諸多分歧,但普遍都強調社區的地域性特征和情感歸屬。失地農民生活在社區,空間的鄰近性使得他們便于頻繁交往;相同的歸屬感使得他們能夠獲取社會資源,參與社會生活,如果他們能夠融入社區就能夠融入城市,依托社區教育引領失地農民社會融入是最簡捷、最務實和最有效的途徑。但是目前社區作為新型社會支持網絡在化解失地農民社會融入方面存在許多困境。
(一)社區組織建設落后
失地農民社區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村落的村民組合而成,居委會成員一般是村委會的干部,其思想觀念、管理方法一時很難轉變,而且每年約700多萬的失地農民涌向城市,新社區不斷建立,如何配備社區黨委領導班子,如何使社區黨委引領失地農民融入社區是政府急需解決的課題。目前失地農民社區雖然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和制度,但由于缺乏專項資金的投入,缺乏專業的工作人員,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因此在組織建設、機構設置、服務范圍和職能職責等許多方面建設步伐緩慢。社區工作不僅繁瑣而且繁重,居民的養老、醫療、補貼、治安甚至衛生等許多工作都需要社區完成,這就造成社區工作一人兼多崗,一人兼數職,職責不清、責權不明。社區組織建設落后、崗位設置不合理,崗位的職責程序不明確,這就造成社區對于失地農民的服務不到位、不得力,當然更無暇顧及失地農民的社區教育問題。
(二)社區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偏低
目前社區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是由以前村委會的干部組成,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習慣于按照以往的思維和方式開展工作,工作效果難以滿足社會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要求,他們迫切需要再社會化。缺乏專業的工作人員也制約著社區的發展,在社區工作中,常將社區支持工作和專業社會工作混為一談。失地農民融入社區、融入社會的問題,既缺乏專業的服務機構組織和管理,又缺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協調和幫助,致使對失地農民各種優惠政策的落實,技能的培訓、信息的交流以及情緒的疏導等許多方面都存在缺憾或缺失,也導致了社區資源整合率低,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差。失地農民社區幾乎沒有志愿者隊伍,使社區繁重而瑣碎的服務工作無人分擔,而且無法彌補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偏低的不足,難以提升社區的管理水平。
(三)社區教育服務內容狹窄
相對于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社區過多的忙于日常行政事務,沒有形成有效服務網絡,教育服務內容相對狹窄。主要表現為社區的文化建設缺乏計劃性和協調性,場地和設施得不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動??烤用褡园l舉行,社區教育無法開展,文化活動的效果難以讓居民滿意。社區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服務明顯不足,社區蘊含著許多就業崗位,如家政、物流、教育、護理等等,但由于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社區管理水平偏低,致使許多崗位并未得到合理的開發和有效的利用,也使許多失地農民喪失了再就業的機會。社區對失地農民的社會支持同樣缺失,失地農民多年來一直受農村傳統文化的熏陶,“村改居”后,他們一時難以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社區卻無力對失地農民開展職業技術培訓以提高他們獲取就業資源的能力;無法進行心理疏導化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提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無處提供法律支持以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教育服務范圍過于狹窄,不利于失地農民融入社區生活,不利于緩和個人和社會的沖突,不利于社會穩定。
三、社區教育引領失地農民社會融入的對策
社區是失地農民共同生活的場域,固定的居住場所和頻繁的交往活動能夠增加他們社會互動的有效性和積聚社會資源,因此失地農民如果能夠融入社區就意味著能夠融入社會。目前失地農民難以融入社區的瓶頸在于社區的管理水平不足和失地農民的素質過低,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要依靠社區教育。
(一)加強社區建設,為開展社區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
國家應把對失地農民的社區教育納入規劃,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保障社區有專門的分管機構。政府應重視對失地農民的社區教育,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保障社區有場地、師資、措施開展教育活動,并將其作為考核社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黨組織應認識到開展社區教育對于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對于社區建設、對于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帶領居民投入到社區教育中,提升失地農民的自身素質、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同時社區工作者要積極服務于對失地農民的社區教育,通過報紙、廣播、宣傳欄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并運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評估他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愛好特長、發展需要等,評估社區中可以運用的教育資源,協助社區黨組織構建良好的教育平臺,最大可能地運用社區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動員更多居民參與社區的教育和培訓,這樣既能加強居民間的溝通和聯系,增強社區凝聚力,使之融入社區;又能夠增強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增加收入,使之能夠融入社會。
(二)發展社區教育,為失地農民融入社會服務
面對數以億計的失地農民由鄉村到城市的遷移,由涉農行業到非農行業的轉變,社區教育應有所作為。首先要建立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失地農民面臨就業、養家糊口的壓力,無法適應學制長、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應圍繞社會需求、為失地農民開設各種課程的學習活動,提高其素質、培養就業能力。其次社區教育要培養失地農民的市民素質,他們已熟諳農村中的為人處世,已適應農業生產技能,已習慣鄉村的生活方式,來到城市后卻面臨必須接受和適應現代市民的社會角色。社區教育要培養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承擔社會公共責任的意識,培養他們明智地處理個人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務,務實地選擇自己生活目標的能力,提高他們適應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促進他們市民化的進程。再次社區教育要重點培養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失地農民除了少數人繼續從事現代農業生產以外,大部分人需要轉移到第二或第三產業中謀生,但他們普遍缺乏非農生產技能,難以適應現代企業對知識型和技術型勞動力的要求。因此社區要大力發展對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針對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文化程度以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職業技術培訓,拓展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構建科學的培訓體系,使他們愿意學、學得會、用得上,掌握一技之長,盡快適應現代工作環境,勝任所從事的工作。
(三)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
失地農民要想順利融入社會,除了靠政府、社區提供幫助之外,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社區教育,發展個人能力,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這就要求失地農民首先更新觀念,“沒有思想的變革就沒有其他變革。思想的變革是發生于思想結構本身中的革命”,失地農民只有揚棄原有的思維習慣,才能正確進行自身定位,積極投入到教育活動中,增強市民責任意識、終身學習意識以及法制意識。其次失地農民要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技能培訓,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以適應現代企業對技術型和智力型工作的要求。涂爾干說:“無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都惟有通過習慣和訓練才能按部就班地起作用”,失地農民參加社區教育所獲取的知識是養家糊口的資本,是融入社會的資源。再次失地農民應有意識地參加投資和創業等方面的培訓活動,他們獲取的征地補償款,是他們融入社會謀求自身發展的原始資本,如果利用好了這筆錢,就會為就業和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獲得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傊?,社區教育是改變失地農民文化水平低、非農職業技能差的最簡捷、最務實、最有效的途徑。在社區的引領下,失地農民要積極參與教育活動,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職業轉化,逐漸融入社會。只有失地農民融入社會,我國才能夠真正實現土地和人口的城鎮化,促進社會在增長中發展。
作者:王佩 單位:山東菏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