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及基本特點
(一)少數民族社區教育
在討論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時,如果以現代都市社區教育的基本特點為標準,那么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基本要素帶有更加濃厚的原始色彩,也就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了。但是如果跳出現代都市社區教育的基本范式,不把社區教育看作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而是以歷史發展的視角審視我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則會發現它和西方早期的社區教育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在組織形式上,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在教育對象及教育內容上,是一種全民性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活動。
(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邊疆一帶,且以農村為主。受歷史發展及地理環境的限制,生產力相對落后,以村寨為軸心的生活空間相對閉塞。因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以村寨為單位,以家族、部落為紐帶的較為原始的或是自然狀態下的民族村寨教育,與由政府牽頭組織施教的都市社區教育相比,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基本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從教育內容來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一種為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而展開的教育活動。為強化下一代民族文化認同,各少數民族都把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作為社區教育的主要內容。葉忠海在《21世紀初中國社區教育發展研究》一書中對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內容作了如下的分類:第一類是民俗教育,包括物質、社會及精神民俗在內的教育;第二類是生產技能教育,主要包括農耕、狩獵、采集、捕魚及手工技藝等傳授;第三類是宗教教育,在少數民族宗教信仰中,并非全是玄虛、迷信的成分,也包含了一些早期人類生產實踐積累的經驗,比如天文、地理、醫學等方面的知識。第二,從教育功能來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主要在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即文化傳承功能。為了維護古老的社會習俗,規范社區內成員的行為舉止,必須通過社區教育傳授傳統知識體系,強化傳統價值取向,這是一個民族或社區個體得以生存,群體得以延續的需要。第三,從教育組織形式來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一種自發形成的民間文化教育活動。第四,從教育手段來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通過家庭祖傳、師傅帶徒等一對一方式或是民間習俗、禮儀、節日、宗教活動等一對多方式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來實現文化傳承的。
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內在邏輯
(一)傳統教育傳承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文化的變遷
教育一直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育傳承模式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傳承”和“學校教育傳承”。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傳統的教育傳承模式已遠不能適應當代文化傳承的需要。因而,這也為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模式的探索與推廣提供了契機。
1.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模式———“家庭傳承”面臨現實沖擊現代市場經濟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蔓延不僅催化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且也導致了少數民族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以傳統生產方式獲得的收入,而更多地選擇走出相對封閉的村寨,外出謀求更好的發展,由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留守兒童”。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為了適應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革,家庭的功能也隨之受到影響。孩子因缺乏傳統文化內涵的熏染和父母文化行為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傳承的斷層現象。
2.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方面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計劃、有組織、針對全民性的教育活動,對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起著關鍵的作用,但這種保護與傳承更多的是針對官方認可的主流文化或是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漢族文化而言的。尤其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大多取材于主流文化,而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那些優秀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卻很少被人們重視,也很難融入主流文化,因而被囿于偏僻的農村鄉間,更是很少登入學校這“大雅之堂”。于是在學校教育中,少數民族學生本已獲得的民族傳統文化不再得到強化與發展,而日趨淡化。由此“,文化斷層”現象便理所當然地出現在學校教育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傳統文化的保護得不到強化,傳承后繼無人。
3.社區教育能夠補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學校教育的不足
無論何種文化,都是在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多為農業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以家庭、社區、村寨為基礎環境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等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存在是依賴于特定的“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其傳承也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如果只是在學校教育中一味的講授,而不接觸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很容易出現學校教育傳承流于形式的現象。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實踐,“它一開始就把文化的傳承教育同生產生活、風俗儀式及休閑娛樂等連接起來,符合社區成員的發展需要、資質協調社區內外的支援、靈活多樣的文化內容使社區成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大舞臺”。由此可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能夠有效地協調民族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間的沖突,很好地補充現代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不足。
(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優勢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 不僅在于應對外在環境變遷的壓力做出的傳承路徑選擇,更在于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相通性。與現代意義上的都市社區教育相比,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通過民間習俗、禮儀、節日、宗教等傳統文化活動來實現的,而傳統文化活動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正是社區教育的主要內容,從而也賦予了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濃厚的民族文化特性。
1.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一種“自發性”的民間文化活動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處在東北、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帶。深受歷史、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在基本醫療、公共衛生設施難以保障的前提下,作為上層建筑層面的教育事業,除了官方提供的學校教育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動幾乎不存在。因此,就當前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經濟水平、教育現狀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自發性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得以開展的社區教育,將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存在。
2.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民間文化活動
“人類物種生命的延續是靠個體完成的,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命的延續是依靠民族整體傳承實現的”。這就決定了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實踐者是廣大民眾。因此,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是文化的“草根性”,其傳承人應是那些最具民族鄉土氣息的廣大民眾。從這層意義上來講,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訴求與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特性不謀而合。因為,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通過禮儀、節日、宗教、喪葬等多樣化的形式,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對社區內的全體民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目的在于確立并強化社區成員民族文化意識,滿足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從組織形式上來看,集中體現出“全民性”的特點;從教育目標上來看,主要在于通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強化民族認同,增加民族凝聚力。
(三)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意義
1.在選擇、創新的基礎上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成員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不斷與自然、社會生態環境博弈形成的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植根于這個民族體內的精神內核。黨和政府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強調:“要正確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挖掘、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從這里可以看出,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并非是全盤接受,也不是絲毫不變的代際間復制,而是在選擇與創新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文化基本元素的傳承。少數民族社區教育除其所有特殊性,就其本質而言,終歸是一種教育,而教育對文化最為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文化的選擇與創新。
2.有利于實現文化代際間的傳承
希爾斯認為:“至少需要經歷三代人兩次延傳,文化才可以成為傳統”。由此可知,代際間的傳承對于文化的繁衍尤為重要。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世代之間的隔閡。在外來文化、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觀念影響下,傳統的家庭結構、生產方式土崩瓦解,“空巢家庭”、“留守兒童”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嚴重阻礙了代際間信息的交流。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最大優勢是內附于傳統民族文化活動,為社區內所有成員代際間的充分接觸、交流創造了時間、空間上的可能。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愈合現代化沖擊帶來的文化傳承創傷,增加年青一代接觸自己民族文化的機會。
3.有利于服務民族經濟的發展
馬克斯•韋伯認為:“任何一種類型的經濟,如果它要求一種與這個倫理道德相違背的民族精神,那么這種經濟就不會發展;反之,如果一種經濟與這種倫理道德相一致,那么它將興盛起來”。這是對民族經濟與文化發展間的互動需求所做的最為精辟的闡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可以保存和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同時也可以培養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本土人才,在經濟與文化的互動上起到橋梁的作用。
三、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現代反思
(一)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原則
1.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避免的。隨著城鄉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多元文化間的交流越加頻繁,每一個民族都將會面臨一場現代化沖擊下的文化重構,都要在現代化與傳統性之間做出恰到好處的選擇。這種重構性的變革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當發表展的需要。一方面,“原真性”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存在的前提,在傳承的過程中要注意維護表現形式與文化意義的內在統一;另一方面,必須要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傳承也并非是原模原樣、絲毫不動的延續。只有結合時代的要求,融入時代精神,與時代文化性和諧,才能源遠流長,煥發活力。因此,承擔著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重任的社區教育,一方面要繼續強化傳統文化價值觀教育,增強少數民族社區成員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文化自覺;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社區教育也要主動的融入主流文化,加強現代科學知識和系統人文精神教育,通過社區教育的手段實現現代性與傳統性間的平衡,即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重構。
2.民間性與政府性相結合的原則
必須承認目前有些地方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自然狀態下的民族村寨教育,是一種非正規的、不成熟的社區教育。引入現代教育理念,完善基本教育設施,結合現代教育手段逐漸實現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現代化,這不僅是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自身持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時代需要。在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大面積瀕危的態勢下,更需要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要適當引入政府行為,加快實現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現代化。同時要充分利用政府資源,開展系統的政策、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及社會其他文化保護機構的合作路徑。
3.自發性與規劃性相結合的原則
自發性是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內在屬性,與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但這并不意味著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就不具備組織、規劃性。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統籌規劃”“、長遠計劃”必將成為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發展的時代需求。只有讓源自民間的自發性與來自政府的計劃性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確保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既能反映少數民族的特色與意愿,又能在現代化的傳承過程中不失其原真性。
(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未來發展的思路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發展要置身于少數民族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構建大背景下,統籌兼顧,既要肩負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任,也要為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1.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目標
在實施社區教育之前,要高瞻遠矚規劃好社區教育要達到的目的,這包括社區教育本身的目的以及社區教育本身之外的目的。目標之一:發展農村多元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社區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層面,它的發展必須以民族經濟為支撐。一方面,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在發展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的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實情;另一方面,社區教育要把服務社區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功能,結合當前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民族社區多元經濟發展。目標之二:提升社區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實現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發展,這是社區教育本身目的所在。隨著民族社區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可能,社區教育要致力于提升個體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等,有效促進社區成員身心全面發展,培養社區成員歸屬感及認同感。目標之三: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瀕臨失傳的傳統文化。這是社區經濟及社區內個體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文化多元發展的需要。社區教育要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的優勢,促進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
2.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主體
“以鄉鎮、村寨社區為單位,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社區民間社團的參與力和社區成員的主體力”。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定的變遷,現代語境下的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模式除了傳統的村寨型教育模式之外,還包括了民族城鎮中的以街道為主體的地域型教育模式,以民族社區內學校為主體的輻射型教育模式,以及以社會為主體的社區學院為實體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的管理體系已不是過去自由、粗放型的鄉規民約下的村寨自治,也不是強加政府行為并全權負責的單一主體管理,而是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管理趨勢,參與的主體也更加趨于大眾化、社會化。
3.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重點內容
一方面,文化遺產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特定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為前提的。因此,為更好地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之相關聯的其他領域也應納入社區教育的范疇;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現代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而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社區教育內容的現代化。結合當前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及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應積極開展以下幾類教育培訓。其一是生產生活技能培訓,諸如竹編、木雕、蠟染、刺繡等技藝培訓。此外,還可根據社區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導游、餐飲服務的培訓。其二是現代農業科技教育培訓。考慮到許多少數民族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甚至不乏原始農業階段,要加大力度推廣現代農業科教教育。這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繁榮的經濟基礎。其三是生態和環境保護教育。自然生態環境是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對社區成員進行自然生態觀教育,強化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切實鞏固民族文化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其四,除以上之外,少數民族社區教育還應包括掃盲教育、衛生健康教育及婦女生育保健教育。
4.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的手段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傳統方式主要是口授和行為影響,是在群體自發的傳衍和父子、師徒口耳相傳、身教言傳,以及在集體活動中參悟體驗來實現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尤其是代際間的行為影響來實現的。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少數民族社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95%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衛星電視接收已覆蓋,村寨、鄉鎮電話、網絡等基本現代化信息系統基本完成構建。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要積極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在傳統教育方式揚棄的基礎之上,實現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作者:程世岳 葉飛霞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