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特征
1.誠信教育的含義
當代的大學生,與古代的書生是有區別的:古代的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現代的大學生他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與社會環境不能脫節。信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普遍發揮作用。因此,在社會領域,誠信教育也必須包括社會倫理、社會公德的教育。
2.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特征
第一,認知性。大學生思維自由開放,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增強,追求自主、自強的獨立個性,希望做到與眾不同。在誠信教育中,教育者公開宣布教育的意圖,必須得到受教育者的價值認同,使其內在的價值尺度與教育意圖吻合。如果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誠信的價值尺度上達不到統一的認知度,那么受教育者就不會產生正確的行為,這會大大影響誠信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者的誠信教育以及方法的實施效果,更取決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價值方面的統一認知度。
第二,操作性。無論哪個人的誠信品質都是建立在家庭、學校、社會影響的基礎上,并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但又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養成誠信品質,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但是人們大多首先關心的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職業前途和職業技能,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專門去修誠信品質課程。誠信品質的教育在大學中只能在特定的課堂上講述,范圍較小,而且時間有限,又沒有實踐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誠信品質的教育只有這一種途徑來實現。在誠信教育的活動中,一般的說理性教育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并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般的道理人人都懂,不言自明,而且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需要認識、理解、評價、實踐上做到多方面的平衡發展,這可比單純的掌握文化知識的過程復雜的多,特別是對某種已經在大腦中形成的觀念、感情和陋習加以改造,就顯得比較困難,更何況誠信觀念的形成主要是依據人們對生活經驗的感悟和理解,在這方面可大大超過了對他人的知識傳播與灌輸。這是誠信教育比知識教育的教育難度大的多的原因所在。
第三,發展性。誠信教育的宗旨是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化,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做鋪墊。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跟進現實,指導思想可能不變,但是方針政策卻能調整。所以不能把誠信教育看成是一成不變的。
二、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狀及教育認識誤區
1.現狀描述及分析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某高校部分同學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第一,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當前大學生對個體誠信狀況的認同度很高,但對自身群體的誠信道德認同度不是很理想。很多學生能從思想上認識到誠信是一種美德,應該具備的,對自身非常重要,但在具體行為中卻不能把它作為一種“做人的準則”。很多同學對誠信的認識和行為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在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學生對是否應該遵守誠信采取“視情況而定”的態度。
第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行為。其一,考試中存在的舞弊行為。很多同學曾經還有過舞弊行為,他們在價值判斷上迷失了方向,一旦開始作弊,那大學的考風考紀將會出現極大地混亂,尤其需要對這部分群體進行學習誠信方面的針對性的教育。其二,論文摻水。對于論文抄襲、剽竊的現象大部分同學持否定態度,但有部分同學對此表示能夠理解,說明當前一些大學生并未確立嚴肅、科學正確的學術誠信觀。
其三,學歷作假等。很多同學出于對自身現實利益的考慮,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們會做一個誠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損害或出現新的利益誘惑時,他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道德準則。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綜觀大學生在校的諸多行為,誠信已經與很多同學背離很遠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是對學校和教育者教育宗旨的最好詮釋,“教人以真,教人以誠”。然而現實的結果是學校進行的思想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把德育內容照搬過來,或就事論事地講誠信。
2.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認識誤區
以上關于大學生誠信及誠信教育現狀的描述及分析,顯示了目前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及學校、社會在誠信教育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探討導致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認識誤區,對于科學地揭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實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誠信教育中的“泛誠信”論。“誠信”即誠實,守信。在商場上即使是比較小規模的競爭,也沒有必要告訴對方自己的經營策略和真實意圖;面對一個身患重癥而又意志脆弱的病人,作為醫生有義務對他隱瞞真實病情,穩定病人情緒,促使病情向積極方向發展。這些事實都說明,誠信是有前提的,不是放之四海皆能用。其實,上面所說的就是處于社會交往關系中的人應該講誠信,就隱含著一個基本前提,即人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謊言而給他人造成利益損失。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個人更不應該為謀取私利而采取欺詐手段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整體利益。否則,就只能危害到人們利益和社會的安全,是要受到社會公眾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的。所以有時候在誠信教育中不能“泛誠信”,也就是事事都要求講誠信。需要講誠信時,一定要講誠信;需要變通時,就一定要變通;需要偽裝掩飾時,就一定要偽裝掩飾。真正的講誠信要學會一些注意事項:講誠信要堅持“五個有利于”,即對人民有利,對國家有利,對民族有利,對黨有利,對社會有利。
第二,誠信教育只重“誠信說教”。“誠信教育”一詞前幾年就以被提出,但是目前對它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社會上的不誠信事件屢屢出現,但是制止和打擊的力度不夠,使誠信教育陷入了一個誤區,人們認為“誠信教育就只重誠信說教,而不注重對失誠的事例進行規范引導”。比如,在大街上碰上乞討的人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一般的人們都會對其伸出援助之手,給點錢或衣服。但是,卻有很多身體健康、手腳健全的人為了不勞而獲,公開的在大街上乞討,這一現象嚴重打擊了我們的扶弱心理,但是國家又沒有辦法消除。現在的學校不可能再是社會中的封閉西通,必須與時俱進,與社會及時溝通。
第三,誠信教育的重擔只要學校“扛”。談起教育,很多人認為這主要是學校要做的工作,誠信教育也是一樣。但是他們忽視了誠信教育的內容問題。誠信教育的內容是社會的誠信規范,它不僅體現在社會公共道德中,也體現在單位和家庭中,具體化就分為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不僅內化在社會的道德體系中,也滲透到了我國的組織紀律和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如民法中規定“公民參加民事活動要遵守自愿平等,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所以誠信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單靠學校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還必須與社會教育、法制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教育目的。
三、總結
總之,大學生中存在較為突出的誠信缺失現象,大學生知行不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自身行為、社會黑暗面和光明面的選擇,所以必須在認識到其認識誤區的基礎上及時的加以教育和引導,否則后患無窮。
作者:徐敏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