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內涵和理解
加拿大著名學者JaneKnight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應對全球化影響同時,保持民族發展特色的積極響應。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根本動因,也表明高等教育國際化一般性概念的形成必然基于不同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自適應發展和響應的一個復雜動態過程。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世界范圍內掀起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和實踐。從相關的文獻看來,不同學者、國際組織與政策制定者等總是依據自己所處的民族國家背景與研究旨趣來描述教育國際化的話語,構筑自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文本性概念框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國際化概念一開始就孕育在早期各種文化交流的具體實踐活動中;因此,國際化話語的個體研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范疇的題中之義,是其之所以成為“國際化”的重要組成基礎。同時,這也意味著需要廓清高等教育國際化范疇,也才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認識和推動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對于當代教育國際化概念的理解必須有歷史的視野,必須在發展進程中來考察其本質及其規定。Knight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闡釋為教育界普遍認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范疇建立于概念的歷時和共時研究基礎上。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詮釋以及現實中一系列國際化的實踐形式充分表明高等教育的國際性不斷增強。作為后發國家,且高校體系龐大復雜,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中,我國的高等院校需要審時度勢地應對世界性的教育變革,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性地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本文認為,結合我國高校的本質特征,切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層面去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更具有實際意義,可以避免籠統化、簡單化和片面化的認識。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英語教育
對于培養面向國際舞臺人才的高等院校,首先要保證學生經過英語學習和語言培訓后能夠適應國際活動的語言環境,了解跨區域的社會文化,以幫助順利完成工作與任務。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理念以及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歐美代表性國家以語言學習為媒介的對于全球化意識的培養都對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意義,也勢必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理念的導向
21世紀,全球化和國際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全球化帶來國際間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是對高等教育的嚴峻挑戰。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要使我國高等教育融入這種人才競爭之中。發達國家把國際化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戰略。發展中國家的大學更需要國際化,這也是發展中國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進行教學改革的客觀需要。我國已在此過程中做出了戰略性的規劃,很多高校也已開展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和實踐。2010年7月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規劃和描繪了我國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毒V要》明確提出,“擴大教育開放,重點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由此可見,“國際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這也是解決中國高校英語教學目標和定位不夠清晰的一個辦法。“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定位在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上面。根據這一目標,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要求、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等將需要進行革命性的調整。這其實也是大學英語界期待已久的根本性的變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高等教育國際化致力于培養能夠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宏觀取向,提供了時代的教育理念。支持、適應、融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在時代的背景下才能為培養具有開闊的世界視野、國際性意識、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創造基本條件。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國際化意識和理解、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需要融入到日常的英語教育中以提高院校英語教育的國際化平臺;英語課程需要充分體現通識教育的理念,體現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要求;課堂授課、講座、課外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實訓、自主學習平臺等教育活動的實施需要明確和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實際需求和目標。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當代,從文化交流來看,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高等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因為時發表展賦予了大學新的社會職能,即國際文化交流是大學的第四項基本職能。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掌握一門語言實質上就是掌握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多種實踐形式,當代主流形式是由發達國家、經濟合作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等主要國際組織所主導,這無疑加大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籌碼。當今,英語是融入國際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打開跨文化交流局面的鑰匙。英語的學習和教學也應該體現語言作為文化傳承和交流工具的特質。在此意義下,英語不再是一門普通的課程。它作為國際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質特征使得它應該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語用目的,提高交際能力才能體現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此外,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和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解下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高等院校英語教育的目的不僅僅為學員完成大學學業提供保障,更在于通過語言教學滿足人才發展的實際需求,使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獲取知識、擴大視野、培養日常交際和國際交流能力,錘煉心理素質,為今后用英語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只有增加語言的實踐機會和跨文化交際策略和技能的訓練,才會有效增強學生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理解,調和應試能力和交際能力之間的矛盾。高等院校英語教育可以利用現有有利條件自主創設實踐活動,增加培養和提高學員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機會。比如,采取形式多樣的語言素材開闊和培養學員的國際化情懷;適當、有效地利用國內院校交流、國際性競賽、國際間參觀訪問、接待國外來訪等機會增進學生與外界的接觸,讓更多的學員體驗國際化的影響,參與到國際化中;在校園環境中,盡可能地創造真實或虛擬環境下的實訓機會以提高學員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培養有開放意識、國際意識、跨文化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有益途徑。
(三)國際化高級語言課程的發展趨勢
簡而言之,高等教育國際化有三個基本要素:師資的國 際化、課程的國際化、學生的國際化。由于我國高等院校體系龐大,師資的國際化和學生的國際化條件有限,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高等院校英語教育的重心首先應放在課程的國際化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解下的國際化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也包括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和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國際化知識通過國際性課程體現;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根據“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定義,“國際化課程是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在內容上趨于國際化”;可見國際化課程主要是通過英語這個世界通用語來傳授專業知識。此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國際化一直沒過政府實施其全球性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屆政府都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以語言學習為媒介的對于全球化意識的培養。1999年,歐盟《博洛尼亞宣言》發布后,德國高校為了與美國、英國等高校搶奪人才,適應國際化需要,逐漸開設了許多以英語為媒介的國際化學位課程。歐美等國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做法也反映了語言和交流對成功的課程國際化過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等教育國際化后發型的中國來說,選擇融合語言和專業知識的高級語言課程是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取得雙贏的辦法。我國要辦成國際一流的大學,高等教育必須要國際化,而以知識為載體的課程的國際化是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途徑。
束定芳認為我國高校的一些重要專業必須開設一定比例的英語課程以就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強調語言、專業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取消或跨越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階段;反而將會推進通用英語(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向專業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GP)的逐步過渡。課程國際化的發展對高等院校英語教育根本性改革和國際化背景下的創新發展是契機和機遇,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在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的關系上存在錯誤認識,過分重視通用英語教學。通用英語是專業英語重要的基礎和條件,但這并不等于學好通用英語就能自然地掌握專業英語。除了為與國際慣例接軌,大學英語課程可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還可以開設其他涉外課程,以增強學生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的認知與了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在通用英語學習結束后需要及時轉向專業英語方向,開設以英語作為媒介的學位課程,即采用雙語的方式進行專業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語言和專業進入雙贏的平臺,也為未來國際間的交流奠定扎實的基礎。高學歷學生的專業學習、應用和研究面臨的國際交流機會更寬、更多。此外,先進的通信技術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跨越了時空障礙。開放的信息資源是“足不出戶”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對于后發型國家來說,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誘人的,因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了與發達國家一流大學共享課程和師資的機遇。如美國耶魯、哈佛等20所大學把自己的課程搬上網絡,讓全世界的大學免費共享。這些條件在國際化專業知識和語言方面都在有限時空中無限開闊了學生的眼界,為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打下了基礎。國際化是現代大學的重要特征,缺乏國際化的大學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已成為歐美國家政府和教育界的廣泛共識。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應是面向世界的國際型人才,英語教育是引領我國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必須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創新發展。本文期望我國高等院校真正走向國際化,在國際化進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走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汪靜靜 單位:湖北海軍工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