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社會體育論文
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1.1專業必修課程開設情況
專業必修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專業核心課),是高等學校中學習某一專業的大學生必須修習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課程,是專業教學計劃的中心組成部分,包括專業理論基礎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各院校開設課程包括了教育部規定的主干學科:體育學、公共管理;核心課程:社會體育概論、體育俱樂部管理、體育管理導論、社區體育導論、體育經濟學、健康評價與運動處方、運動項目理論與實踐。此外,還開設了總共60門相關學科(見表1)。從表1可知,體育學、管理學的課程最多,分別為25門和14門,相對來說營銷類的課程稍微不足。體育理論課程包括了運動理論基礎課程、體育康復養生課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休閑體育、競賽組織與編排等等,課程開設較為全面。運動技術課程既包括了傳統運動項目,如田徑、體操球類,也包括了現代新興的健身項目,如健身健美、瑜伽、高爾夫等。在這些必修學科里,有的學院采取限選幾項的方式,以加強學生的專項掌握能力。
1.2專業選修課程開設情況
各學院的專業選修課主要為理論類和技能類,是對專業課的補充和擴展,知識面較廣,理論類有23門課程,對專業課有一定的拓展,如體育新聞專業課程、老年人課程、針灸學等。對于技能類專業選修課程有的學院分主項選修和副項選修,有的學院沒有選修課而只有方向選修課。
1.3專業方向選修課程開設情況
專業方向課程是對接專業就業方向的一組課程,是針對學生未來職業或就業崗位而設置的具有職業化特征的課程,是實現專業分方向培養的保證。各院校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課程數量、所占學分、開設學期。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的問題
2.1培養目標定位寬泛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編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即“本專業培養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從事健身咨詢、技術指導、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教育部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只是規定了一個大方向,9所院校對此專業的培養領域和課程設置各不相同。如三明學院培養目標定位為“能夠在社會體育領域從事組織管理、表演與活動的策劃以及技術指導的應用型人才”。新余學院為“能夠勝任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社區社體指導、體育產業經營、中小學體育教學等工作,成為一名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彰顯了不同的人才培養特色。
2.2專業方向設置職業教育不明顯
9所院校中有2所學院的培養方案中沒有明晰的方向劃分;在有明晰方向選修的7所學院中,其中有的方向設定也并沒有和社會體育職業教育緊密聯系,比如社會人文方向、運動科學方向,甚至還有中小學體育教育訓練方向,與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相混淆。專業方向構成中單門課程學時基本為32學時或16學時,由于體育技能掌握的專項性較強,筆者認為學時及學分不足。例如某一學院的體育表演方向,拉丁舞、肚皮舞、瑜伽的學時均為32學時,只能是初步的入門,難以做到培養具有深厚專業基礎的人才。7所院校中總方向課程所占學分比例為6.2%~9.69%,學分比例偏低,不能滿足其專業就業需具備的專項職業能力。此外,方向課程模塊化、體系化不明顯。在方向選修課程開始學期的調查中,從大一開始的課程只有1所,從大二和大三開始的各3所,方向選修課開設的時間普遍偏后,不符合“先會后懂”的初學者的認知規律、職業成長規律。(本文來自于《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3建議
3.1專業方向培養應定位于社會體育產業
在關于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中,首都體育學院趙立教授認為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應和其就業緊密聯系,考察其就業渠道可知社會體育產業是其主要就業方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我國的體育產業中,社會體育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和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較為明確,包括體育健身娛樂市場、體育培訓市場等在內的體育本體市場已逐步發展成為層次結構較為清晰的產業。其次,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職位”雖然是屬于社會體育范疇,但是它屬于公益性的“職位”,只有進入體育局或街道才對就業有意義,其就業前景不大。為此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定位應該優先關注的是商業體育的人才市場和技能型人才培養。這里的技能不僅包括指導健身的技能,還應該包括銷售技能和基本的管理技能,總之是應用型人才。因而說,社會人文方向、運動科學方向、體育教育方向等因其不屬于社會體育產業范疇而不適于成為本專業的方向設置內容。
3.2深化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滿足職業能力需求
專業方向課程應該符合社會體育對人才的需求,應將“指導社會體育活動能力、與人交際溝通能力、社會體育產業發展經營管理能力”定位為社會體育專門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大基本能力。在課程設置觀念上強調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成為一種主流。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將“社會體育”專業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筆者認為,“指導與管理”對“社會體育”的修飾使人才培養定位更加具體明確,更吻合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有的學者認為,在課程設置中既要考慮人才對社會的適應力,又要高度重視社會對人才專業技能深度的要求,將職業教育的思想融入本科教育。以“厚基礎、寬口徑和深專項”的理念構建“通才+專才”的課程體系。所謂專才的培養體現在專業方向的設計上。專業方向課程應該模塊化、體系化,并加大專業方向課程所占的比例。此外專業方向選修課程開設的時間,直接影響著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根據職業技能形成規律及體育技能實踐性強的特點,專業方向課可以從大一開始,并貫穿三年的6個學期,體現“做中學”,先會后懂的職業成長規律,使課程體系的切入口由原來的寬泛、抽象變得狹小、具體,切入點小而具體,貼近學生的實際,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以專業方向為目標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
按照目標導向的方法,根據培養目標所對應的崗位群及其應知應會的知識技能清單,構建專業核心課程,根據幾個方向共同需要的課程,搭建較寬厚的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并通過公共基礎課程平臺、綜合實踐與素質拓展教育平臺培養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詳見表5。
3.4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基于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原則。在強化理論基礎的同時,構建特色鮮明的、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和途徑。可以融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培養理念。校外可以和企業簽訂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可以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利用大學生體育協會、校內體育健身俱樂部等組織提高學生的實習實訓能力。堅持課內與課外教育相結合,進行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的統籌設計和安排,注意課內外、校內校外環節的交叉、融合與互補。
作者:葛艷榮 姜芳 單位: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