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環節———優化教學模式
1.立足實際,展開教學。
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不能一味偏重教材本身,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立足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特點和對教材內容展開全面的分析,才能優化教學模式。
2.開展互動,完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不能讓學生定位成“接受者”,而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究者”,這樣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善“教”“、學”。
3.分層教學,全面發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案,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優秀生與后進生的實際情況,在原有的教學目標上區別要求,提高對優秀生的學習要求,降低后進生的學習目標等方式可以推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引導探究環節———培養學生能力
1.設計探究提綱。
新課程改革一再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這個重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提前設計好探究提綱,由易入難、由點到面地幫助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2.點撥探究活動。
在開展探究活動時,不能過于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放任學生自由學習。在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對學生探究活動的點撥和啟動,引領學生更快地、更全面地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開展“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教學時,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形勢”“、爆發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角色”等三大要點進行點撥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引導方向展開探究活動,有效提升了初中歷史的教學成效。
3.梳理探究成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得到學習成果,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其成果進行梳理和完善。例如,學生找出清朝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軍事不發達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教師讓學生表達各自的學習成果,并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學生了解到封建主義的腐敗,局限了經濟的發展,而落后的經濟不能建立發達的軍事,保護不了政府和民眾,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中,落后就會挨打。通過梳理和完善,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學成效也逐步提升。
三、整合資源環節———鞏固學習成效
1.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活動,比如:參觀新四軍紀念館、博物館等場地,并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2.開展興趣小組活動。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興趣小組,并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小組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更為鞏固課堂教學成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開展學科競賽活動。學生在開展競賽活動中,不但為學生營造了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可以將歷史內容巧妙地融入到各種競賽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重溫歷史教學內容,加強了對學習成效的鞏固。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師應首要提升本身的歷史素養和教學業務水平,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要求,將課前、課中、課后做有效地分配和整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的,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成效為重心,有效地創新教學模式,開展生動、有效的教學活動。
作者:陶必龍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五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