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建筑設計論文
1中國新建筑設計中的民族性
1.1空間中的中國韻味
1)馮大中藝術館。由現代建筑師陶磊設計的馮大中藝術館,空間中便透著有無相生的文化韻味。建筑被設計成內凹的方形“磚盒子”,屋面凹形空間向中心匯聚,與三個室內院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巨大的空間張力把整個天空全部收納到建筑內部,并暗合了傳統的“四水歸堂”。在屋頂的中心設置了可上人的木質屋面,由于凹形屋頂對周邊城市的屏蔽作用,這里形成了巨大的場所感,在此能夠看到的只有遠山、天空,還有夜晚那輪明月,感受四季的輪回,感受自己的存在,使建筑成為了一個外部嚴謹厚重而內部靈動的獨立世界。這根據中國傳統的空間意識、文化意識及當下價值觀的前提下,營造的一個東方式的內部空間,在建筑中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含蓄和優雅。
2)朱家角人文藝術館。山水秀建筑設計公司的祝曉峰為了彌補因為現代性的引入所帶來的文化斷裂,在他的作品中如朱家角人文藝術館,使用蜿蜒的鍍鋅屋頂和庭院,都直接指涉了傳統中國的建筑空間,以便設計中延續中國文化傳統。二層展廳的空間由內聚反轉成發散,天井外圈的環廊串聯起院落和散落的展廳。環廊內實外透,將人的注意力引向院落,于是人們在進出展廳與院落之間體驗藝術作品和古鎮的真實風景。在空間轉換中感受光影的變化和時間的流動,體會景物交替的情境。
1.2傳統元素的提煉
中國傳統元素來源于中國悠久文化的精華部分,主要包括有形的建筑構件符號、無形的文化元素提煉及自然山水的抽象意境。許多傳統建筑不論在空間布局,立面造型,還是細部處理上,都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在許多新建筑上,我們可以看到坡伏曲折的屋頂,找到用彩色琉璃檐飾,發現富麗典雅的天花藻井。
1)中國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就是體現有形的建筑構件符號中的代表作,它是一座用傳統元素堆砌起來的建筑,充分體現了“東方之冠”的主題。其中所運用的傳統文化符號有糧倉、酒器、斗拱、王冠等等,其中特征最為明顯且最為外界所接受的文化符號是斗拱這一元素,它不僅僅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也為傳統建筑符號做出了新的注釋,并突出了建筑符號的特征,使人更容易接受。
2)中法藝術中心。抽象的文化元素博而雜,包括書法繪畫、茶道雕刻等,元素在建筑方面只是整體的微量,不一定大結構的復制才叫表現元素。在今天現代建筑表現是多元的,只要主題鮮明,運用局部的元素加以豐富,也是表達中國民族意境的一種方式。如中法藝術中心,在其的設計中,標準營造從中國水墨畫的運筆中找到了建筑形式的靈感,并在平面上布置庭院。
3)山水城市。自古中國人偏愛山水自然,也從中悟出與天地的相處方式———天人化一,消融有機。馬巖松根據中國的自然山水形象,大膽的設想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他解釋說“我們認為CBD其實跟實際的人沒有關系,沒有類似橋、平臺和流水這種能讓人相互交流相見的空間。我希望在這些大型的建筑綜合體中插入以景觀為中心的點,讓人們在這些點上與建筑和環境產生共鳴。人們很少在大型的建筑中嘗試這種設計方法,因為我們總是討厭大建筑,它不人性,是政府或是有錢人建造的紀念碑,但未來這種高密度建筑也是亞洲城市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所以,在這里我們就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馬巖松這里把超高與中國傳統的山水游樂空間聯系起來,不僅加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加入了濃濃的中國文化韻味。
2中國新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性
地域性除在建筑中體現出地域氣候特征之外,更多的是對城市文脈的回應。由于“文革”十年的影響,我們的知識形成很大的代溝,它跟中國現代建筑創作上文化不延續有很大的淵源。所以在中國,建筑師們更應傾向發掘文化可持續的本土設計與再改造利用,以延續歷史的印記與文化的傳承。
2.1本土設計
崔愷大師在《對建筑本土設計的思考》中指出:建筑師的責任應該是對人居環境的長久責任,對城市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的責任,主張本土文化的創新,反對保守與倒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面向未來,絕非單純的懷舊。寧波博物館。王澍作為中國本土化設計的先驅者,他曾說過“靈感并不等于標新立異,依托于生活、可持續發展創意才是最生機勃勃的。”王澍對于寧波博物館的立面處理值得玩味,他回收使用周邊拆除村落的600多萬塊、超過40種不同年代的廢磚瓦片鋪設外墻。這種“粗糙”的處理方式在博物館建成后遭到質疑,但沒想到,開館第一天訪問人數就比預計多了3倍,市民的熱情連續數月不絕。王澍說他曾經在博物館里碰到一位多次來訪的老太太,她告訴他:“我原來的家沒有了,但在這座博物館里,到處都能發現家的痕跡。”那些黑灰與橘紅的舊瓦片,在深深淺淺的破磚塊中排列出各種圖案,也成為了王澍“新鄉土主義”理念的典型代表。(本文來自于《山西建筑》雜志。《山西建筑》雜志簡介詳見。)
2.2歷史建筑再生
陶瓷展示會所位于官書院胡同內,是一座建筑面積不到200m2的一進四合院落。設計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首先,在原有傳統建筑的結構中,添加與之風格形成反差的現代金屬展示窗與木質展示柜,并良性結合;其次,要在院落中營造出一種江南意境的園林景象。劉宇揚從這個已經沒了窗和墻內院基址,以及當中的柳樹做出發點,將立面處理為完全通透的玻璃櫥窗。這些透明玻璃窗及不銹鋼框的搭配,既是對陶瓷展示主題的回應和對比,也是對四合院最本質的空間形態院子的致敬。項目尺度雖然非常小,功能也屬于較為私人的展示空間,但其背后延伸的意義在于提供一種更有意義的建設模式———歷史建筑再生,避免文物建筑與文化古城的大拆大建。它推崇的是注重文脈保護,加強空間精神與內涵,又非照搬復古的一種嶄新建筑創作方式。
3結語
中國在進入21世紀之后開始了新的建造期,形態各異的建筑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同時新銳建筑師也百家爭鳴,展示著嶄新的迥異的建筑設計理念與思想。但作為新一代中國建筑師,我們有義務揭開中國建筑的新篇章,在增強建筑設計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不斷補充自己的文化修養與內涵,立足于精神文脈的傳承和發揚,探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發展之路。
作者:陳愷蒂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