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園林設計論文
1研究背景
在生態主義的浪潮下,學者將氣象學、地質學和資源學等學科知識綜合起來應對各種問題,也建立起指導風景園林設計的綜合理論體系,即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生態設計。在生態設計的框架下,風景園林行業對場地自然系統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
2基于自然過程的風景園林設計理論內容
風景園林設計要遵循自然的過程要求我們正視自然系統的過程之美和自我調節能力,充分的尊重場地的自然過程,通過遵循場地的自然規律,合理的人工干預保持場地的延續性。作為設計師,首先要探究場地自然系統的運轉機制,發現蘊藏在場地中的自然過程,探索所有這些復雜的系統是如何運轉及相互作用的,從而為設計的介入尋找機會。根據場地自然系統,找到與場地自然形式相關聯的藝術形式。例如在城市濱水區,主要包括空氣環流、河流生物的自然過程和河流水文等幾個自然過程,設計師應該注意對以上過程給予尊重和利用,例如通過對濱水開放空間的控制加強水濱的空氣環流過程、建立維護濱河生態環境多樣性的綠色廊道、建立軟化的生態駁岸、借鑒利用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種地貌結構,促進河道的自然恢復。
3基于自然過程的設計作品的應用價值
3.1對風景園林設計的作用
風景園林本身就起源于自然,自然過程也貫穿于風景園林之中,不但影響著風景園林的形態,還能給風景園林設計提供靈感和動力來源。風力、重力等都是風景園林設計必要的設計來源,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無窮動力和變化莫測的效應。
3.2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類的生存始終是在受惠于自然,反之,人類在不破壞自然的情況下,應該根據自然運行機制,給予一定的引導,讓其更順利的運行。在自然的自發性和能動性下給予合理的干預,有益于解決廢棄地恢復、洪水治理、雨洪管理等城市難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風景園林與自然》也成為現代風景園林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3.3體現自然過程的動態之美
在如今快速城市化下的背景下,很多自然現象被無情的遮隱,導致人類對自然的忽視和生態意識的匱乏。如果建立了自然和設計的橋梁,將場地的自然系統規律繼承下來,自然過程將在設計中會被顯露出來,人與自然的情感連接也被喚起。設計師通過景觀作品展示了被忽略的具有動態生命感的自然力量,這些過程之美比靜止的景觀更具有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3.4具有一定的經濟性
如果在設計中引導自然過程合理的運行,自然過程所蘊含的巨大能動力被激發,其強大的力量會代替人類做功,這種低耗能的景觀對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有著重大作用。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由“源一消費中心一匯”構成的頭尾相接的閉合環循環流,所以這將會減少能源的耗費。
4基于自然過程的設計案例分析
4.1都江堰水利工程
早在古代,人類就意識到合理引導自然過程的優勢。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偉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起初建造目的是消除岷江的水害,但其價值遠不于此,修建者利用古人分疏治水的思想,通過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部分,合理引導洪水這個自然過程,達到防洪和分流灌溉的功效。彎月形的魚嘴起到分水堤的作用,他將江水分為雨季排泄的外江和流向成都平原的內江兩部分。魚嘴巧妙的利用“彎道環流”原理實現“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的功能。在魚嘴和飛沙堰的共同引導下,保證豐水期更多含沙量大的水流向外江,且洪水越大,越多的水流向外江,枯水期更多含沙量少的水流向內江。寶瓶口主要控制流向灌區的水量,保證灌區在枯水期有水可灌,豐水期不至泛濫成災。從都江堰我們可以看到,修建者沒有刻意去征服自然,而是因勢利導的利用自然水沙運動規律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和自溉的功能,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4.2蓋特威國家游憩區
位于紐約大紐約港內的蓋特威國家游憩區由于長期受到污水和垃圾的消極影響而使得這里大片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瀕臨消失。設計師合理遵循海濱區域潮汐、洪水、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系統的過程,提出一種應對自然過程的動態方案,其提出的“重組生態概念”通過防波堤和碼頭在滿足自然系統規律的前提下對場地進行合理的人工干預,低水位時,人們可以進行散步、野餐等大部分游憩活動;水位上漲時,人們可以在防波堤上釣魚或劃皮艇。設計師沒有應用傳統的提防手段保證絕對的河床穩定而阻礙人接近自然,而是合理的引導下形成彈性的解決方案。
4.3荷蘭瓦登海岸工程
在荷蘭,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是城市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設計師在瓦登東斯海爾德大壩提出一種新的動態思路,設計不再通過將堤壩一次次的提高來應對不斷上升的海平面。而是被重新設計成一個動態的人工鹽沼,鹽沼地利用自然界中泥沙的沉積過程,形成一個隨潮汐過程而擴大的動態景觀,這是一個同大海共生的自然的、低維護的海水緩沖區屏障。在這個設計中,設計師合理的利用自然過程,不但消除了原本危害,還產生了有益的正面效應。
5關于“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的一點思考
“天然的自然”是指自在的自然,即未經人為干預的自然。“自然的人化”(Humanizationofthenature)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的實踐活動引起的自然因素、自然關系的變化。在風景園林中,人化的自然強調人為干預對自然系統的作用,提醒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性。很多人認為這種理論意味著文化生態將逐漸取代自然生態的觀念,認為文化系統比自然系統更重要,更利于地域特色的延續。但筆者認為,設計師應以多元價值觀看待這個問題,以江洋畈生態公園為例,甲方找到設計師干預這塊場地之初,競標方案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其中有競標方把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作為亮點,仿古建筑等中國傳統園林元素取代了原本的大量自然植被。這就是大多數人所謂的文化系統強勢性的介入和人化的自然。但最終中標方案,多義景觀則保留了場地中的次生植物群落斑塊,設計師通過“生境島”維持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演替體統,展現淤泥停止運輸后從淤泥濕地到耐濕喬灌木和鄉土植物,再到與山體融為一體的演進過程。這讓參觀者感受到自然的能動性和強大的自我恢復能力,遵循了場地的自然規律。江洋畈是西湖疏浚帶來的淤泥的產物,這里展現的自然系統實際就是西湖文化演變的縮影之一,維護好江洋畈的生態演進進程才是展現這塊場地甚至西湖區域真正的文化。我想,這是設計師更好的干預方式,正如本文主旨提到的,在遵循場地自然規律,自然過程的前提下,對場地合理的干預。
作者:李方正 嚴圓格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