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一、行為習慣的養成
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父母是首要的責任人,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跟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從點點滴滴小事做起,哪怕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說尊老愛幼。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善待老人。那么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受到教育。將來也會善待父母。相反,如果在孩子面前,對自己的老人呼來喝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又怎能成為尊老愛幼的人呢?另外,父母要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果父母沒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工作消極敷衍,夜不歸宿,不以身作則,又怎能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呢?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應放在首位。父母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要作以下要求:熱愛勞動,勞動是光榮的;搞好個人衛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外出之前先向父母長輩打招呼;對待他人要有禮貌;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說話要文明;不說臟話;不打架;收看內容健康的電視節目,不上網吧、游戲機室等場所玩樂;不遲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請假;愛護公物;保護環境;不隨便丟棄垃圾;沒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不翻動別人的東西;更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要及時歸還。
以上內容實際上都是對孩子的常規教育了,但真正在家庭中做到的還是為數不多。學校里老師經常講,時常抓,常抓不懈,但總是事半功倍。效果不佳。因為孩子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塑造的。這些不光是口頭上的教條,更需要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從點滴養成教育做起:養成按時的學習和娛樂習慣,見到垃圾撿起來,愛護公物、下樓梯靠右走,坐車主動給老人讓座等等。別看這些都是些小事。往往就是質的飛躍的積累。
這些小事是要從小做起,家長就責無旁貸了。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大部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父母嬌慣孩子的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孩子到了中學時,這樣不會做,那樣不能做,沒有半點生存的能力。我認為孩子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很必要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生活小事做起。許多生活中的小事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反之,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是從小事開始的。新生兒猶如一張白紙,就看家長、老師怎樣引導孩子用五彩的畫筆去描繪了他的人生。
從小的教育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養成教育既有一定的繼承性。父母的習慣,往往也會延續在孩子的身上。誠然,孩子良好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教師的引導,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一樣責無旁貸。在集體生活和學習中把學生的養成教育抓牢、抓實、抓嚴、抓細、抓早、抓好。(1)初一的學生進校后。我覺得軍訓是很有必要的。通過軍訓,讓學生養成遵守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習慣。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只有通過行為訓練才能磨練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集體主義意識和服從指揮的責任。(2)抓好行為習慣。不只是進校的時候的事。要強調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不可一曝十寒。可以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行為教育。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利用一些實例通過影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學習習慣的養成
1.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
首先要讓孩子養成聽好課的習慣。認真聽課,是學習的最重要的基礎環節。現在,由于孩子的學習不好,許多家長讓孩子紛紛進補習班,請家教。事實上,所謂的補習班和家教,無非是花錢把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又講一遍而已,這樣又費時,費財,費力,學生往往學成了夾生飯,學習效果也不明顯。這樣反而養成孩子上課不認真聽,依賴補課的習慣。所以,作為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方面要關注全體學生,另一方面又要關注個體。不吃夾生飯,
2.養成上課做筆記的習慣
學生在聽課時,認真做筆記,是保持注意力集中是最好的辦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必爛筆頭”。學生通過做筆記的意義,一可以讓學生記下課堂上老師教授的重點難點。二可以讓學生提高注意力,避免外界的干擾。三是記好筆記便于復習。四是通過記筆記可以更好的開拓思維能力,在記筆記的過程中思考,做好注解,提高分析能力。五是老師通過記筆記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對于厭學的學生,可以通過檢查筆記來督促。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養成自覺復習預習的習慣
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想而知,復習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復習的習慣。時間越長,忘記的就越多,所以我們老師感覺,學生學東西就像猴子扳包谷,搬一個掉一個,學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怎樣做好這個環節呢?在這個環節上,家長要把責任負起來,督促孩子復習,最好是每天給孩子的作業簽字,必要時和老師取得聯系,了解每天的作業情況。監督一段時間后,孩子就會養成自覺學習和復習的習慣。孩子的在家學習習慣和復習習慣養成了,家長也會一勞永逸的。
4.養成好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人非生而知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問是良好學習習慣之一。老師要鼓勵學生多問,因為學生有問題問,說明學生有求知欲望,或者已經思考過了。如果你耐心的給他講解,他會收獲匪淺。同時也養成了他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通過問。老師也知道了該學生的學習程度,為“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供了依據。
三、教師的引領作用
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的引領作用,也是學生養成習慣的因素。一般來說,教師在學生教學管理中的引領作用主要通過科任老師和班主任來完成。
(一)科任老師的必須具有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
科任老師的必須具有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首先,任何一個老師必須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做到對課堂管理的收放自如。走進課堂,安安靜靜,學生一言不發,“安靜得地上掉一根針都聽得見”,這樣的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又或者,老師在講臺上歇斯底里的講課,學生在下面各行其事,置若罔聞,嘰嘰咕咕;甚至你瘋我打,大聲喧嘩。這樣的課堂,又怎能教學?作為老師,在課堂上要有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理念。教學不是老師一人的事,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參與,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在保證紀律的前提下,讓學生有一個通過思維獲得知識的環境,而不是老師滿堂灌的死記硬背,還學生一個輕松愉快學習的一個課堂!其次、科任老師要時常和其他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經常交流,掌握學生的動態,因為一個班級的科任老師是一個整體,只有形成合力,學生才能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變化,學習概況,老師之間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了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學生的偏科現象。最后,科任任老師也要和學生培養感情,學生做對的;做得好的;要及時的表揚鼓勵,學生做錯了也要寬容,循循善導。讓學生知道錯了,錯在哪?有問題及時解決,而不是學生有問題就丟給班主人就完事了。
(二)班主任必須具有的引領作用
一般來說,班主任的引領作用,對學生在學校的影響是最大的,以至于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要培養孩子良好養成教育,班主任的言行舉止舉足輕重。一個班級里,什么樣的學生都可能會遇到。作為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幾點:
1.班主任老師要正確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班主任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只會增加學生逆反心理的膨脹。反而加重教師與學生的矛盾。要學會慢慢疏導,淳淳誘導,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時間進行理智的思考,發現自己的錯誤。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師的心理健康。
2.班主任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的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所以班主任工作中要善于發揮集體效應。多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對這些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把較多的時間花在這些有益活動中,從而達到轉化不良習慣的目的。與此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型的活動,通過學校組織的12.9運動會及5.4文藝匯演,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所以作為班主任要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良好的形象做表率,潛默移化的影響激勵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道德品質的提高。要善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學生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快樂成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四、總結
總之,未成年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社會教育為必要條件的立體網絡教育,三個方面緊密配合,才能保證教育的效果。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與家長和老師的付出分不開的。有耐心的家長才能培養好孩子好習慣。作為父母,無論你多忙。對孩子也要擠出時間,即使你輔導不了孩子的學習,但你可以坐在旁邊看看書,打打毛線,看看電視。讓孩子感覺不孤獨。隨時看看,對孩子做得好時,要不失時機的表揚,鼓勵。讓孩子有成功的喜悅,這樣可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老師,要關注著學生在學校的成長,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快樂的學校集體生活中成長、成才。
作者:陳蘭秀 單位:貴陽市烏當區水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