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宏觀經濟學論文
一、引言
李稻葵等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初次分配中勞動份額的變化呈現U型規律。而Xie的研究則表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勞動份額隨人均GDP呈三次曲線關系。在世界范圍內勞動報酬份額波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勞動報酬份額在近年來也顯現出下降的變動趨勢。2007年,我國的勞動報酬份額占GDP的比重為39.74%,較之20世紀90年代中期下降了10余個百分點。從對勞動報酬份額長期穩定性的預言到20世紀后半期世界范圍內勞動報酬份額的波動特征,再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勞動報酬份額占比的下降趨勢,勞動報酬份額到底具有怎樣的變動規律?它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鑒于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本文將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并運用1978~2008年中國勞動報酬份額和宏觀經濟要素的數據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二、文獻基礎
近年來,國外學者對勞動報酬份額的研究大體上是從三個維度展開的:一是勞動報酬份額的估計和測算;二是勞動報酬份額波動的描述和判斷;三是勞動報酬份額波動的誘因分析。在勞動報酬份額的估計和測算方面,討論的重點集中在如何對待自營收入的問題上。Gollin指出,自營收入是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混合體,以往的研究通常忽略其中的勞動收入部分,這大大低估了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針對這一難題,Gollin從宏觀層面提出了三種修正的方法,并對不同國家的勞動報酬份額數據進行了調整。結果顯示,調整之后的結果比調整之前具有更加穩定的特征。對于勞動份額波動趨勢的研究和對其波動誘因的探討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Young指出,偏向型技術進步使得美國的勞動報酬份額在1959~2000年呈現出逆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3]AnastasiaGuscina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20年中OECD成員國家的勞動報酬份額具有下降趨勢,這主要歸因于資本擴張型的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基于對以往30年歐洲國家勞動報酬份額下降的分析,Arpaia等人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給出了解釋,即宏觀上是由于具有不同勞動占比的部門構成發生了變動,而微觀上是由于資本擴張性的技術進步和資本-技能互補性的假設。BrunoDecreuse和PaulMaarek則考察了FDI對發展中國家勞動份額的影響。此外,SamuelBentolila等人的研究認為,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動與資本-產出比相關。NicolaGiammarioli等人主張從制度的角度對勞動報酬份額的波動進行解釋,比如就業保護政策和工會的力量等。國內的學者對于我國勞動報酬份額的研究在近年來掀起了熱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勞動報酬份額在初次分配中顯現出了下降趨勢。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對我國勞動報酬份額的度量和測算。白重恩和錢震杰發現,2003年和2004年間統計核算方法上的變化高估了勞動收入份額在2004年的降幅,并根據2003年的統計口徑對2004年的數據進行了調整。張車偉等根據Gollin的方法把自雇者收入區分為勞動報酬和資本收益,進而對我國勞動報酬份額進行了重新測度。肖文和周明海比較分析了收入法GDP和資金流量表計算的勞動收入份額在1992~2007年的變動趨勢,并對2004年以后的勞動份額數據進行了修正。二是對我國勞動報酬份額下降原因的探討,內容包括: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變動、外資進入、二元經濟結構下無限勞動力供給、勞動力轉移、貿易模式轉變、全球化、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等等。對于勞動報酬份額波動的誘因,現有文獻已提供了多元化的分析視角并給出了相應的實證分析。然而,作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結果,勞動報酬份額的波動必然與表示國民收入變動的宏觀要素聯系在一起。在宏觀經濟的波動中考察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動,并討論兩者的動態關聯,有助于從根本上摸清勞動報酬份額的長期變動趨勢,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據。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通過構建模型和經驗檢驗來重點討論勞動報酬份額與宏觀經濟波動的動態關系,以彌補現有文獻在這一領域的不足。
三、模型設定
1.變量說明
本文模型涉及到的經濟變量主要有我國的勞動報酬份額、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產能利用率和失業率。勞動報酬份額(LS)目前可從三個途徑獲得:一是收入法核算地區生產總值;二是資金流量表;三是投入產出表。與后兩種方法相比,第一種方法“具有數據的連續性和利于技術分析的特點”,因而是國內學者普遍采用的核算方法。本文運用第一種方法對勞動報酬份額進行核算。此外,本文對于勞動報酬的計算并沒有把稅收和轉移支付等影響因素考慮進來,這是因為本文試圖探討初次分配和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初始的勞動報酬更能體現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格局。經濟增長率(GR)這里指真實產出的增長率,剔出價格變動的因素,以按照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的變動百分比來表示。通貨膨脹率(INFL)反映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本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動率來表示該年度的通貨膨脹率。產能利用率(CU)是生產能力發揮作用的程度,本文特指宏觀層面的產能利用率,用實際產出與產能之比來表示。失業率(UNEM)選用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上述所有時間序列均采用1978~2008的年度數據。其中,1978~2007年勞動報酬份額的數據采用張車偉等的測算結果,2008年的勞動報酬份額數據根據相同的計算方法得出。產能利用率的數據運用王維國等估算的結果。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失業率的數據均源自《中國統計摘要2011》。
2.模型建立
對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而言,如果它們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則可以利用具有協整約束的VAR模型,即VEC模型來構建分析框架,進行動態分析。本文正是借助于VEC模型在系統化和動態性研究方面的優勢,對我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勞動報酬份額和表示宏觀經濟運行的幾個相互關聯的時間序列進行考察,闡釋初次分配與經濟波動之間的動態關系,解析各種沖擊對勞動報酬份額所產生的影響。在建立模型之前,先對各個變量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避免時間序列分析中可能產生的偽回歸問題。ADF檢驗的結果表明,LS、GR、INFL、CU和UNEM等時間序列均為1階差分平穩序列,結果如表1所示。由于所有變量的水平值均為非平穩的,但單整階數相同,因此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基于VAR模型所選擇的最優滯后期,進行滯后階數為2的Johansen協整檢驗。表2的結果顯示,無論是跡統計量還是最大特征值都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3個協整關系。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意味著變量之間具有某種長期的均衡關系,可以進一步建立VEC模型。鑒于本文重點分析的是各宏觀經濟變量對勞動報酬份額的影響,因此,VEC模型只列出了勞動報酬份額的方程,而將其它方程暫且省去。
四、實證分析
1.脈沖響應函數
VEC模型建立以后,為考察宏觀經濟要素變動對勞動報酬份額產生的動態影響,通常要做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圖1至圖4顯示了勞動報酬份額對各宏觀經濟變量沖擊的不同響應。圖中橫軸表示脈沖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動,實線是勞動報酬份額對各宏觀經濟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如圖1所示,實際產出增長率對勞動報酬份額產生負向沖擊的作用。這說明,相對于產出的增長,勞動報酬的增長存在著滯后效應。勞動報酬滯后效應使得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實際產出的增速快于勞動報酬的增速,從而導致勞動報酬在總產出中的份額下降。勞動報酬的滯后效應越顯著,勞動報酬份額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下降的趨勢越明顯。從總體上看,目前的勞動報酬份額具有逆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通貨膨脹對勞動報酬份額產生正向的沖擊作用。以CPI所表示的通貨膨脹率的提高意味著基本消費品價格的普遍上漲,而基本消費品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必然會推動就業的增加以及勞動報酬的上升。勞動報酬既是勞動者的收入又構成企業的成本。當勞動報酬上升時,一方面,由于收入的增加導致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而拉動CPI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利潤空間縮小而使得經濟轉入緩行。這兩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共同決定著下一期的宏觀經濟波動。產能利用率對勞動報酬份額產生正向的沖擊作用。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通常會引致產能利用率的變動,而產能利用率的變動又對宏觀經濟產生驅動作用。產能利用率的上升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提升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有助于改善供需關系和擴大就業。圖3所示的勞動報酬份額對產能利用率沖擊的響應表明,產能利用率的上升帶動就業的增長,推動勞動報酬份額的上升。本期給失業率一單位的正向沖擊,勞動報酬的份額在第二期開始呈負向響應并伴有小幅波動,除了第五和第六兩期出現微量正值之外,其它各期均為負向的響應。從總體上看,失業對于勞動報酬份額具有負向的沖擊作用。隨著失業率的下降,就業量將增大,勞動報酬份額將提升。
2.方差分解
從方差分解的結果來看,勞動報酬份額對自身的貢獻率最大達到約54.71%,這說明勞動報酬份額變動具有較強的慣性。產能利用率對勞動報酬份額變動的貢獻率逐漸增加,最大達到42.79%。產出增長和通貨膨脹對勞動報酬份額的貢獻率相差不多,基本在10%上下浮動。就業對勞動報酬份額的貢獻率最低,平均不到0.3%。
五、結論
根據本文所建模型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1.改善勞動報酬的滯后效應,進行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勞動報酬的滯后效應表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勞動報酬的上升滯后于實際產出的增長,致使勞動報酬份額下降。勞動報酬增長的滯后效應越顯著,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所占比重則越小。導致勞動報酬增長滯后的因素有多種,除了市場自身的作用外,相關領域制度建設的不完善也不容忽視。為進一步改善我國收入分配的格局,并使經濟發展的成果得到充分的共享,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例如,進一步完善工資制度,積極推動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將有助于改善和緩解勞動報酬增長的滯后效應。此外,充分利用多種再分配的調節手段也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勞動報酬占比,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2.提高產能利用率,抑制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高度相關。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往往意味著產出的增加和就業的擴大,對勞動報酬的份額具有提升作用。針對我國當前部分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要利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等多種方式淘汰落后產能,盡量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創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促進就業,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失業率與勞動報酬份額具有反向沖擊作用,意味著就業的增加將使勞動報酬份額有所提高。然而,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階段中,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對就業形成壓力,就業對于勞動報酬份額的提升作用并不顯著。在這種條件下,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相關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就業;另一方面要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不斷增強其就業能力。
本文作者:曹靜 單位: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