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生態農業之前的調研及其重要性
調研是如何進行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活動,進入該地的森林,荒地進行實地考察準備十分重要,通過觀察本地作物的生長情況并進行相關記錄可以有利于更深一步的農業發展。雖然我國具備豐富的天然資源和累積千年的農業知識,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我國雖土地廣博,可卻有許多無法利用的荒地,再加上人口眾多造成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發展狀態,同時水資源的匱乏,土地沙漠化的日漸嚴重,還有非常惡劣的天氣因素及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都成為了壓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幾座大山。
二、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流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成為了當今各國的目標,如今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應該堅持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潮流”,從而實現多產業開放的生態農業,在繼承傳統知識與傳統精華的同時融合現代技術,從著重生產環節為主改為規模化與傳統化,從簡單的農業生產轉向可持續循環發展。
1.實現多產業開放的生態農業
我國的生態農業以融合各種不同的資源和工藝流向為主,從而建立完整的“食物鏈”或“生物鏈”這樣的一套體系,這樣才能真正讓物質產生循環作用并由此實現我們一開始的“變廢為寶”,持續利用目的。我國現在已經利用農業產業內部模塊之間相互作用為聯系解決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問題,而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但這在不論是社會經濟還是科學發展都十分迅猛的狀態來看,可持續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目前所追求的目標。我們應該創造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普通農民與國家政府雙贏的狀態與生態體系。因為我國地域環境等特性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農業區域,所以以我國國情來看,我們更需要強調發展農產業的多樣性,要在單一且狹隘的產業限制中尋求突破,以品種多樣的物質來滿足大家的產品需求。
2.融合現代技術和傳統的精華知識
我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在人口眾多,農產品需求持續飆升的現代21世紀,我們對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單單在于傳承古老的農業文化知識,更要注重吸收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從而將我國由簡單的傳統農業轉向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目前為止,我們的農業技術仍然處于傳統的廢物利用,資源循環狀態。為了跟上現代化的技術腳步,我國的生態農業需要尋求一個切入點,一個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切入點,開發出能生產高品質,多產量且能在不損害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具有優勢的領導產業。我們需要高質量的農產品,生態農業一定是不能有利用基因工程而制造的,且要少用甚至不用化學劑量眾多的農藥,肥料及飼料等,反之則是與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相悖而言的。雖然近幾年來,我國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并一直積極的向著這個方向不斷做著努力,但我們的生態農業仍然還處于初步發展的狀態,我們所生產的高品質的農產品真正與他國比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優質的農產品發展少不了企業、農戶、消費市場和國家單位的共同合作,大家形成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的刺激進步與發展。
三、生產環節的產業化與規模化
由于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分散化,雜亂化,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生態農業產鏈從而導致不能適應如今市場的多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大市場跟小農經濟的摩擦與矛盾,所以將生產環節進行有效的產業化及規模化成為了越來越不能夠忽視的問題。根據實地情況的不同發展區域化布局,將各個方面有效的鏈接在一起,實現建設經營服務的一體化,規模化,有效的將專業技能,企業管理集散融入。從小方面來說,讓一個區域形成網狀聯系,往大了發展就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同融合,這是生產產業化與規模化最終目標形式。同時不要忘記發展與國外農業之間互相貿易與交流進步。
四、總結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也隨之在不斷的進步當中,相信在科技發展和傳統農業知識的結當中,去其糟粕,融其精華,不斷提高,我們一定能逐漸走出瓶頸,在生態化農業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產鏈,探索出“中國味”濃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者:殷文偉 王明 單位:浙江海洋學院 浙江舟山市農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