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德育論文
一、植入生活元素,課堂德育不能“虛假”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給人以“假大空”的惡劣印象,一些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創設的教學情境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學生智慧的靈光被無情壓制,一切為了知識、為教材中的條條框框服務。一些教學環節的設置痕跡過于明顯,過程過于功利,學生對于老師的意圖“心知肚明”、“心領神會”,自然是“我口非我心”。這樣的課堂,很難引起廣泛的思想認同、強烈的情感共鳴,更難有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道德行為的自覺。課堂不是外在于學生生活、外在于學生生命的,而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等緊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課堂教學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我們的課堂要多面向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開發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善于發現學生與教材、課堂的契合點、共振點,讓學生真切感到課堂與生活很近,課堂實則濃縮的社會。
如在教學蘇人版八(上)“追求公平”這一內容時,引導學生討論學校“錯時放學、錯時就餐”(為緩解交通、食堂壓力)這一舉措的合理性,讓自感吃虧的學生認識到公平是相對的,從而自覺地敬畏制度,遵守規則;在教學蘇人版九年級(全)“競爭的意義”時,正值樂購超市盛大開業,我又不失時機地創設了“樂購超市登陸郵城,有人說狼來了,你怎么理解?作為它的同行們,如何應對?”情境,由于呈現的是身邊的事件,學生有一定認知,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考討論相當主動投入,最后達成共識:競爭的影響有利有弊,我們要正確參與競爭。追求課堂德育的真實,還表現為尊重課堂不同的聲音。課堂出現不同聲音,是課堂氛圍民主、教師態度親和、問題投學生胃口的表現,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在懷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學蘇人版九(全)第五課“做誠實的人”時,引入“湖南某中學學生畢明哲放棄讀本科機會,為了一句承諾背殘疾同學九年”的事例,引導學生思考:畢明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這么做傻不傻?為什么?在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他很傻的情況下,我并沒有粗暴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在肯定他們看法合理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算大賬”與“算小賬”、“算個人前途賬”與“算社會影響賬”的關系,最終學生普遍認識到“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二者和諧統一”的道理。
二、創設精巧載體,課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讓情感凈化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無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動的、有效的。在教學中,一方面與學生坦誠相見,“掏心窩”、“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滿激情,適時煽情;另一方面,根據不同主題,常借助音樂、故事、歌曲等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禮,靈魂得到凈化。
2.讓感動震撼心靈
感動是催生進步的一種元素,生活中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念念不忘。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讓真性情在“心靈的震撼”中形成。感動無處不在,大到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小到身邊好人好事等時常走進我的課堂。我在教學“學會負責”的相關內容時,充分挖掘了我市家境貧寒、拾金不昧的“高郵好人———管霞”以及我校勇扶街頭跌倒老人、感動全國的“最美中學生———管仲培”先進事跡,創設了具有一定認知沖突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心靈受到震撼的同時,認識到榜樣就在身邊,高尚是那么的形象具體。
3.讓意外預約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次次意外是難得的教育時機,是寶貴的德育資源。我在教學中用糟糕的課間秩序講解“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用學生間的糾紛事件闡述“行為與后果的關系”、“生活需要寬容友善”……處處留心皆資源,一個智慧型教師定會把握每個意外,預約不一樣的精彩!
4.讓環境孕育德性
一個好的課堂環境,學生長期置身其間,耳濡目染,就會得到積極暗示,道德水平也會“水漲船高”。在教學實踐中,我的課堂是寬松、民主的,師生、生生互動頻繁,“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課堂文化氛圍濃厚。作為教師,要“謹言慎行”,始終以正面、高大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各方面為學生做好表率,從而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功效。
5.讓游戲承載人生
游戲是人類的本能和動機之一。某些授課內容,引入恰當的游戲環節,其生動活潑的形式、引人入勝的情境、千變萬化的過程,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體驗,從而獲取人生的諸多啟迪。如在教學“信任”、“責任”等相關內容時,課堂可安排“信任背摔”的游戲,經過“先讓學生分組體驗,再讓背摔者、參與者、旁觀者分別談感悟”等教學過程,學生對“信任的重要性”、“勇擔責任”等定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面臨行為選擇時定會有更加自覺而正確的行動。
6.讓課堂連接社會
傳統課堂的時空制約了德育的形式,影響了德育的效果。思路一變天地寬,如果我們“因地制宜”、“就近取材”,還是可以有所作為,開辟一片德育新天地的。在教學實踐中,我曾將學生帶到學校小賣部或附近的超市參觀,然后講解“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堅信,只要我們愿意就能做到:將學生參觀當地城市規劃展覽館與感受社會的變化結合起來;將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與認識我國的環境資源問題結合起來;將參觀看守所、參加少年法庭庭審與教授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結合起來;將班級大掃除、校政實踐與培養團隊精神、樹立勞動觀念結合起來。
三、激活主體內驅,課堂德育不能“急迫”
1.即時評價,為學生的點滴進步喝彩
“餓死的梭魚實驗”說明:創造一個安全寬松的課堂環境,不斷累積成功的自信,對于改變德育主體的心理狀態,化德育于自然至關重要。學生的每次課堂參與,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都應該得到積極的回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保持心態平和,施以教育民主,廣播仁愛之心,長于指引喚醒,喚醒學生們沉睡的自信與自尊、向善的勇氣與欲望。課堂上,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善意的撫摸、一次親切的握手、一席幽默的對話……均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均能激發學生無限的熱情與能量。
2.長效關注,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見證
沒有主體的真正參與,便不可能有對主體的德育。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絕不是一張試卷可以衡量的,思想品德素質的水平要通過“德行”來反映。如何改變當前評價學生“唯分”的一元機制,建立動態的、多元的評價格局?觀察評價、項目評價、成長記錄評價……就一節課學生的表現,我進行了這樣的長效關注:將全班學生每節思想品德課課堂表現從參與次數、與人合作、表達交流、參與成效等方面進行考察,按A,B和C三個等級進行記載,再按一定的方式轉換為得分,班長一周一匯總,填入“學生課堂表現質性評價表”中,期末考試前匯總,最后以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期末考試成績,或作為學生干部任用、評先評優、獎學金發放的重要依據。雖說這樣的方式未能擺脫“分數”的宿命,但它對于持久激活主體不斷進行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的內驅力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作者:王俊龍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