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兒感恩缺失的原因
1.1從感恩的形成機制來看
感恩的情感體驗理論認為感恩的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產生的愉快情緒,認知情緒理論的Heider(1958)也認為,當人們得到他人的幫助時,決定人們是否感恩的關鍵因素是恩惠的意圖,即受惠者能識別出他人是一種由衷的幫助,才能體會到感恩的心情。孤兒頻繁的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但是一些慈善隨著經濟社會的急速發展也開始逐漸變味,不再出于純粹的善意和慈悲心理,這些傾向于作秀式的幫助孤兒不但要被動的接受,更被要求感恩,結果適得其反。當然大部分幫助還是善意的,但是幫助孤兒不僅是為了滿足施惠者的道德需求,更要注意恩惠的方式和藝術,照顧受惠者的心理。幫助也應該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保護孤兒的自尊,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以優越者的姿態對弱勢群體的憐憫,這樣不僅不會使孤兒產生愉快的情緒而感恩,甚至會使本來就敏感的孤兒受到心靈的傷害。
1.2感恩教育的缺失
孤兒學校的老師表示,學校的感恩教育僅在低年級的課程中帶過,流于表面,并未形成系統滲透到孤兒的生活中;另外研究者(黃春蓮,2010)也發現在孤兒的感恩教育中存在一些誤區,居高臨下、挾恩示惠、威脅驅逐型的感恩教育因其震懾性被普遍應用,但這種感恩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2、如何對孤兒進行感恩教育
2.1建立完善的感恩心理輔導機制
由于特殊的成長環境孤兒性格冷漠偏執,極度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存在戒備心理,這些性格缺陷是孤兒感恩意識缺乏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常規教育之外,應對孤兒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但是有研究發現,孤兒的“無感恩意識”通常是隱性的,個人無法察覺,另外,由于孤兒對外界具有很強的防范意識,在心理上更加敏感,因此針對孤兒的心理輔導機制應該具有特殊性。首先通過心理教育課程來解決他們的普遍心理問題,培養他們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質,其次可以對感恩意識缺失嚴重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心理輔導,著重從人格特質的完善入手,幫助學生克服童年的陰影遺留的心理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感恩的團體心理輔導、心理講座、心理劇等團體活動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最后可以借助朋輩的力量,例如班級心理委員,改善班級的人際交往,提高班級凝聚力,在朋輩的交流與督導中,學會關心理解他人,從而善意的解讀他人的行為,感恩他人。
2.2在生活和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孤兒大部分甚至全部時間都生活在福利機構,因此校園幾乎就是孤兒的全部生活環境,校園文化的建設對感恩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大到教學樓的設計,小到一條標語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孤兒的人格特質,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的宣傳陣地,例如校報、校園網、樓道標語、黑板報、校園廣播、規章制度等進行宣傳動員,例如在櫥窗展示學生的感恩心得文章等。還可以以節日為切入點開展感恩的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例如在國慶節開展演講活動感恩祖國賦予我們今天的環境,在教師節感恩老師照顧我們的生活、傳授我們知識等。各個學科也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例如語文、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科,要充分運用教材中隱性的感恩教育內容,在學科教學中不露痕跡的進行感恩教育。
2.3在實踐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除了在學校中的言傳身教,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更需要孤兒親身體驗施助者的情感,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受助者的角色轉變為施助者,換位思考引發情感共鳴。如到敬老院做義工,到社區、車站等實踐基地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等。這些付出比一直被動的接受幫助更能喚醒孤兒的感恩意識,升華孤兒的感恩情感。感恩不是與生俱來的情感,對孤兒感恩意識的教育和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孤兒在感恩中健康成長。
作者:李丹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