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數學教育論文
一、數學教學游戲化,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數學教學導入環節游戲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競賽游戲導入。中班數學活動“區分左右”,導入時提出競賽游戲,將幼兒分成小鳥隊、唐老鴨隊、米老鼠隊,讓幼兒每次以比賽積分多少來決定勝負,幼兒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活動氣氛既緊張又活躍,連平時不愛數學的幼兒也躍躍欲試,搶爭第一。
2.謎語導入。大班數學活動“整點與半點”,謎語導入,讓幼兒猜謎:“一匹馬,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幼兒一下子猜出“鐘”,自然進入課題。
3.生活中感興趣的游戲導入。學習“數的排列”,導入時通過看“車展”說新車,接著玩幼兒平時最喜歡玩的賽車游戲,很好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二)數學教學過程游戲化,寓教于樂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教學過程是實施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而游戲是幼兒最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引導幼兒從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如:大班數學游戲活動復習6的加減法“游動物園”,以逛動物園為游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1.走進動物園里(要求復習6以內的加減法),幼兒人手一張印有數字的門票,貼于胸前。教師提示:“動物園到了,可是動物園的叔叔、阿姨要考一考你們。你們都有一張印有數字的門票,先看一看票上的數字是幾?再請你編一道題,它的得數就是票上的數字,如果你編對了,就能進入動物園。”
2.游動物園(要求按動物的某一特征排出6的加減式題)。教師提示:“看,動物園里有誰?它們各有幾只?用數字幾表示?接著讓幼兒隨意選擇一種動物,找找它們的不同特征排出加法題、減法題。”
3.乘汽車回家。請三名幼兒當司機戴上汽車頭飾,每輛汽車上有一道算術題,讓幼兒算出自己的票上的算術題得數和汽車上的得數一樣,自己就乘這輛幾點鐘開的車。幼兒在游戲的氣氛中,個個興趣盎然,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而游戲的形式把比較單調的數學活動變得更加趣味化了。
二、數學學習、操作材料游戲化,更好達成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習不一定是游戲,但游戲卻一定是學習(包括已有經驗的練習和新經驗的獲得),這種自發的無意性學習,主要是通過操作游戲材料在實現其娛樂功能的同時實現了它的教育功能。如:用撲克牌練習“10的組成和分解”,設計具有競賽性的規則游戲,通過雙方出牌,誰先發現牌上的數字合起來正好是10,誰就可以先拍一下桌子,動作慢的就要吃進桌子上的牌,誰先出完手上的牌,誰就贏了。由于規則游戲中的玩伴水平不同,輸贏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有時輸,有時贏,這種操作游戲化刺激幼兒為了贏而不斷重復游戲,在重復中越來越熟練。一些普通的材料,教師也可以設計、改編為幫助幼兒學習數學的有趣游戲。如,將廢舊的餐巾紙盒組成一棟小小的“公寓”,請小小的“快遞員”,根據快遞訂單,將指定數量的物品送到規定的門牌號碼內。這些情景游戲接近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主動運用數學知識。
三、一日生活環節中的游戲化數學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日生活的內容即幼兒在園的全部生活。從作息的角度而言,可視為幼兒在園生活安排的所有環節。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甚至非游戲的活動也會帶著游戲的意味。游戲不是幼兒的全部生活,但沒有游戲或者很少有絕不是幼兒應有的生活。一日生活各環節中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有許多貫穿非正式數學教育的時機,可以融入游戲化的數學教育。如進餐時,讓幼兒玩“小小值日生”游戲,幫助老師分發碗筷。在游戲中,值日生需要考慮今天班上有幾個小朋友,每張桌上要幾個碗,幾雙筷子,這其中就融入數數、匹配、對應等許多數學教育。又如穿脫衣物時,讓幼兒玩“穿衣服”游戲。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衣服,有幾個洞洞,進一步還可以利用幼兒衣服上紐扣的不同特色讓幼兒進行觀察、比較、分類數數。在戶外活動環節中,游戲化的數學教育有時候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游戲中的幼兒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如“玩沙包”游戲,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沙包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玩“拍皮球”游戲時,先在皮球上用數字、圖形做標記,使幼兒在鍛煉的同時感知數學現象并激活有關的數學知識,這樣,可以在一日生活環節中融入游戲化的數學教育。設計更貼進幼兒游戲化的數學活動,真正建立起游戲與學習的聯系,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游戲化的數學”,即在游戲中學習數學。
作者:陳春燕 單位:廣東徐聞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