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數學教育論文
一、傳統數學作業布置方式的不足
1.作業內容缺乏創新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作業中許多題的解題方式完全相同,只是變換了個別數據。這樣的作業方式只是對知識的簡單機械重復,既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又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由調查可以發現,多年來,數學課本的課后習題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許多習題明顯已無法滿足現代數學的要求。
2.作業量較大,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每天在完成數學作業上花費的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做重復的工作。一方面,過量的作業不利于學生學習負擔的減輕;另一方面,重復的習題練習過程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水平達到瓶頸,從而使學生產生對作業的厭煩心理。
二、新形勢下數學作業合理布置的要點
1.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精選作業內容
教師在作業布置之前,應認真對習題進行研究,挑選適合學生水平的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另外,習題的選擇范圍不應僅僅局限在對課本以及練習冊習題的選擇上。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過關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作業嘗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應該將數學教學的重點放在對考試的應付上。創新性思維是目前教學新的方向,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對學生思維的培養。
2.控制作業數量
作業數量的確立,應以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之中或課后一小時內能夠完成為標準。在減負增效背景下,更應對初中數學作業的數量進行限制,以使學生有富余的時間提升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作業數量的控制一直是教學相關部門研究的對象。在作業布置時,一方面應考慮讓學生充分熟悉并理解課堂知識,另一方面也應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避免厭煩情緒的生成。
3.作業的差異化設計
就目前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而言,由于個體差異,必然會造成不同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較為困難的問題在對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眼中,時常被視為可忽略的對象,而放棄對其進行研究。時間長了,極易導致差者更差,優者更優,教師在對數學作業布置方式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可加入對作業的差異化布置,視學生的數學水平布置相應的數學作業,這樣對優秀學生而言,能夠使其進行更多的探索性分析,強化自身的邏輯思維;對數學水平較差的學生,也有利于讓其跟上課程的節奏,不至于掉隊或放棄學習。數學作業的布置對于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提升在新形勢下我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的合理程度,本文首先對數學作業布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其次從作業的來源、作業的內容以及作業的數量方面探討了傳統數學作業布置方式的不足,最后在此基礎上,對新形勢下數學作業合理布置的要點進行了分析。
作者:于海波 單位:赤峰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