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數學教育論文
1、加強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素質教育
對學生的了解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發展水平,特殊能力的發展情況,興趣、愛好、學習動機,情緒及意志等方面的特征:其途徑有:(1)課堂提問及觀察學生聽課表情、動作變化;(2)完成作業情況以及師生個別交談時流露出的思想和情緒;(3)對各單元考試試卷的全面分析和歷次期終考試試卷的系統分析。再次,讓學生形成理解的心理傾向。王梓坤先生曾說過:“學習數學必須循序漸進,每前進一步都要立腳穩固:”如果對前面的知識感到晦澀、模模糊糊,那么學生對后面的章節肯定感到吃力,學習起來也就沒什么興趣。因此,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弄懂每一節的內容,千萬不要因趕進度而忽略學生是否已理解每一節的知識要點和難點。還有,老師要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及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上善于接納新的數學定理、公式。如在講授拉格朗日定理時,首先要讓學生懂得羅爾定理的條件和結論:然后在滿足羅爾定理的三個條件的基礎上去掉它的第三個條件便成了拉格朗日定理的條件。同時講解羅爾定理時又要讓學生理解費馬定理的由來;最后在拉格朗日定理的基礎上又引進一個滿足拉格朗日定理的函數就可以容易地讓學生理解柯西定理的內容。這樣才能掌握。實施再創造教學的一些策略問題所謂再創造就是相對原始創造而言,它不是機械的重復歷史,而是指每個人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即由學生本人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
2、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濃厚的興趣
首先,讓學生明白為啥要學好數學?當然老師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于因材施教,如學生的學習規律、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先前的知識狀況,學生的情感、個性特征等都是教師課前應該注意的中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愿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永遠是一種雙邊活動即相輔相成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是外因,學是內因,教要通過學而起作用。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根據學生主動去想,發揮內因的積極作用。教學時,應在講每一問題之前,首先向學生介紹好該問題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次說明解決該問題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找到這種解法,以引起學生的好勝心,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最后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和醒目的板書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全體學生都達到自己想去試一試的狀態。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教師要創造條件使學生會想,愿想使學生學習的前提,要盡量啟發學生的思維。首先要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解出該問題的多途徑,然后再和學生一起總結解答它的最佳方法。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能想的條件。創造條件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1)啟發的問題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特征,太難和太容易都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2)在課堂造成一種生動活潑的集體思考的氣氛;(3)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要對差生進行個別指導,鼓勵他們知難而進。
3.1要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以練為主,讓學生多想。多想才能出智慧。為使學生多想,教師要將以講為主的灌輸式教學變為以練為主的啟發教學。一般情況下,通常采用學、講、練的模式進行教學。開始只是提問不講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探討。在此階段,教師起著檢查、引導和解疑的作用。然后教師進行精講,這種精講起著明確重點、理清系統、解決疑難的作用。講后再練,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鞏固知識及了解知識的應用。這樣安排,課堂上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己練習、思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唯有如此教和學才能同步、彼此才相得益彰。
3.2指導和培養學生會想。啟迪思維能力的具體表。要會想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此,教師在講每一個問題時,首先引導學生研究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其次引導學生從各種方法中篩選出最優解法;最后由教師引導總結規律。
3.3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聯想。要啟迪學生思維,就要密切聯系課內外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課內所學的幾何知識去觀察和聯想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幾何圖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習慣和能力。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時,讓學生在課外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原理,去測量樹高和建筑物的高。
作者:燕輝 單位: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